疫情烏雲散去,經濟終將撥雲見日
台灣政經穩定,錢進台股長線可期
宏利臺灣股息收益基金經理人 徐志偉

2020開年以來肆虐全球的公衛事件已逐漸度過高峰,後續迎來的是各國經濟解封,民眾日常活動重回常軌,並帶動消費、用油、交通運輸等相關需求,外資券商分析美國消費者支出較疫情前的水準,已從4月谷底時73%回升至5月底的88.3%。隨著烏雲散去,經濟前景信心亦有所回升,5月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從4月的八年低點71.8,向上攀升至73.7,遠優於預估的68;金融市場更在各國政府持續推出大規模紓困振興措施、全球央行大舉寬鬆購債與極力擴增資產負債表下,迎來龐大資金潮,在信心與資金的加乘效果下,多國股市順利收復3月恐慌性崩盤的半數以上失土,甚至也不排除美歐日等主要國際股市可望走出V型反轉行情的機會。
然而,市場飆漲背後仍有多項「黑天鵝」事件值得持續關注:第一、美中關係再度惡化,已從公衛口水戰擴散至科技戰(華為禁令)、金融戰(中企赴美上市審查)、教育(美禁敏感背景之中國留學生)等,目前尚未損及1月簽訂之貿易協議,惟中國履約進度不甚理想,仍需觀察雙方在此議題上是否再掀波瀾。第二,「港版國安法」的實施雖對金融層面「短期」影響有限,惟「中長期」仍無法排除香港的法治透明度與資金自由度受損的可能,並進一步損害企業經濟利益,川普總統近日亦大動作取消香港特殊地位,香港議題恐成為日後美中交惡的另一引爆點。
疫情過後,鑒於跨國供應鏈易受當地國家的封城、鎖國等地緣風險失去效益,加上負面公衛事件擴散全球,使「去全球化」意識逐漸抬頭;同時,中國自2019年起為因應美方制裁而興起的「去美化」,亦在近期美中交惡背景下有加速趨勢,兩股力量勢將影響全球產業鏈重新布局,各產業的應變決策及調整速度,將是能否保持長期競爭力的關鍵。
國內經濟損失可控,短線受惠全球股市上漲行情,台股強勢盤堅
國內方面,2020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1.59%,部分生產因全球疫情影響,面臨斷鏈、需求萎縮,以及大宗原物料價格下跌,均對經濟成長產生負面影響;然宅經濟、遊戲機、伺服器、NB/PC相關產品需求反而受惠疫情而大增,致國內電子製造業表現有撐,第一季美元計價商品的出口、進口分別增加3.67%及3.45%。第二季由於歐美疫情仍處高峰,對上述產品需求強勁不墜,預料二季度國內相關業者營運績效仍可期待。
3月國內央行因應疫情衝擊,決議降息1碼使重貼現率來到1.125%的歷史新低,考量全球經濟自5月下旬起才進入後疫情時代的回復期,國內景氣燈號在3、4月亦連續呈現偏弱的黃藍燈,經濟動能仍待增添柴火回溫,因此預料6月國內央行仍有降息半碼至一碼的機會,以提振國內經濟。
反映在台股盤勢,2月中旬加權指數尚處在11800的相對高位,歷經3月全球股市恐慌性崩盤後,加權指數最低跌至3月下旬8600左右水準,波段跌幅近30%;惟在全球大量資金挹注帶動國際股市回升及國內疫情防控佳、企業基本面穩固等激勵下,截至6月4日加權指數已回升至將近11400,幾乎彌補波段跌幅並成功回補3月9日的空方缺口。短線強勁的全球股市有望使台股保持多頭動能,緊接而來的股東會旺季,令台股的高殖利率優勢得以發揮並吸引資金進駐,短線預料呈現盤堅格局,有望挑戰11500~11550;而在資金充沛、暫未見央行有收緊跡象下,若國內外疫情均能嚴守防線,中長期指數有機會挑戰12000。
掌握趨勢、慎選產業,展望台股長期報酬
──看好5G基建、網通、伺服器、工具機、自行車等產業
產業方面,疫情肆虐導致經濟停擺及失業潮,已讓部分終端需求消失或遞延,在產業選擇上建議應以需求遞延者優先,例如5G、網通相關技術及應用的發展較不受疫情影響;另外,疫情期間需求大增的遠距辦公與教育、線上娛樂與消費等,加速了資料中心建置以及對伺服器、NB/PC及相關零組件的需求,以及人們為減少運用大眾交通工具通勤時的近距離接觸,自行車通勤潮流逐漸興起,歐美多國政府亦研擬相關補助並完善車道建設,有望加速自行車需求,使相關產業鏈在上半年出現急單行情。
展望下半年,建議投資人仍可將投資主軸聚焦科技產業,尤以5G基建、網通等未來數年最重要的產業趨勢為主;居家概念衍生的需求或因經濟重返正軌使增速回歸常態,惟此一趨勢不會逆轉,反而因本次疫情奠定長期發展態勢,例如伺服器、電競相關等;工具機產業則將受惠實體景氣回升,訂單成長可期;自行車產業亦受益於本波疫情推升,重回成長態勢。然而,去全球化與去美化兩股勢力的角力,使國內半導體供應鏈受惠或受害程度不一,9月中旬前因美方出口限制令的緩衝期,影響或不明顯,惟後續能見度仍待觀察,建議在半導體子產業的部分須慎選,才能持盈保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