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長線獲利表現的科技股 仍是台股的主流
富邦投信投資處研究部 陳富立

資金充沛的環境有利於多頭環境續攻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威爾(Powell)於近期8月底全球央行年會上(Jackson Hole)表示,啟動縮減購債最快要到十月甚至十二月才會開始啟動,而升息將在更遠的未來,並強調升息與縮減購債兩者之間並沒有一定的時間銜接性,用意即為避免過去2013年時首次啟動縮減購債時,市場因錯誤認知導致股市恐慌性大跌。以過去歷史經驗觀察,自啟動縮表開始到進入升息循環,過程至少需要四個季度以上,而升息往往才是真正影響股市寬鬆程度的關鍵。
美國財政擴張政策方面,拜登推出的基建與重建美國兩大法案進程將於九月底進行表決,預期總額高達3.5兆美元的兩項方案通過機率極高,將有機會帶動景氣循環相關類股再度轉強。綜合上述資金環境與擴大財政支出時程,都將有利美股十月再度創高,並對台股帶來正面牽引。
半導體漲價效應 台股多頭力量持續
近期台積電漲價一事,為台股市場最受注目的事件,台積電8/25宣布即日起全面漲價,成熟製程全面漲價20%,先進製程漲價7~9%,以回應本波半導體上升循環中,主要客戶的毛利率大幅提升,向客戶要求分享超額利潤下,將有利於台積電毛利率守住五成以上,消彌市場對於台積電因擴大資本支出導致毛利率承壓的疑慮,也有助於鞏固投資人信心。
事實上,台積電此波漲價將有助於市場秩序的整理,可消化近兩三年來在中美貿易戰、covid-19帶動的WFH(居家工作)需求爆發、汽車半導體庫存過低等情勢之下,廠商因擔心缺貨overbooking(重複下單)的虛假訂單,可望讓真實的客戶需求浮出檯面,並留住真正有能力轉嫁,以及具備產業趨勢的潛力客戶。
此外,台積電的漲價也將確立半導體明年的漲價格局持續,並跟客戶簽訂保價保量的合約,提前鎖住獲利,未來即使市況反轉仍可確保一定的獲利。而上游的漲價情勢則需關注下游IC客戶能否轉嫁給終端客戶,預期較具備競爭優勢且高毛利率的IC設計公司,將較有能力承壓上游成本上漲壓力,並順勢淘汰虛胖的業者,因此真正掌握未來產業趨勢的IC設計公司將勝出。
具備長線盈利增長的科技類股仍將是台股主流
台股企業獲利上修循環自去年四月開始,並且延續至今,據富邦投信預估,2021年企業獲利年增率達59%,上修的主要族群來自於半導體(缺貨與漲價)、汽車、伺服器等板塊,傳產則因美國解封帶動航運、製鞋、成衣獲利上調,金融股也因股市量價齊揚而上修。
然而,台股歷經2020~2021年連續兩季的獲利快速增長(2020、2021分別成長21%、59%),而2021年傳產與金融獲利增加主要來自於機會財,因此市場目前預期2022年台股獲利增加幅度僅小幅成長;雖然整體指數上檔空間相對有限,不過判斷科技類股應該仍有上修空間,雖WFH的需求將因歐美復工而逐漸消退,但同時也看好四大趨勢:(1).電動車趨勢帶動半導體價值提升;(2).伺服器平台明年將大改款,預期將有新一波的換機週期;(3).5G手機的換機潮將持續;(4).半導體上游漲價趨勢延續,預期科技股仍將是台股的多頭火車頭。另外在傳產方面,在各國刺激經濟下的擴大基建需求,以及碳中和趨勢將抑制高污染工業,也有望為原物料價格帶來支撐。
整體而言,雖市場對台股2022年獲利預估稍嫌保守,醞釀未來獲利上修的潛力及指數空間或許相對2020~2021漲幅收窄,但是具備長線盈利增長的科技股,仍將是台股多頭主流,未來表現仍然值得投資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