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利空雜音仍多 危機中尋找轉機

Picture1

全球市場年初至今,受聯準會鷹派的升息政策、烏俄衝突以及中國疫情導致的供應鏈受阻等利空因素所衝擊,道瓊工業指數自今年以來下跌超過10%,近期更是連續7周下跌,科技股重災區費城半導體指數自今年以來下跌近30%,連帶影響台灣科技股,近期台灣龍頭科技股本益比皆有明顯修正。

總體經濟方面,聯準會自今年以來態度維持鷹派,主要因通膨問題持續升溫,加上烏俄衝突導致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在經歷3月、5月分別升息1碼、2碼後,市場預期6月、7月將各升息2碼,並自6月開始啟動縮表動作,每月最多減少475億美元,並在9月加強力道,每月減少最多950億美元。加上美國勞工部(5/11)公布4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8.3%,高於市場預估的8.1%並創下40年來高點,為通膨壓力增添一筆。

烏俄衝突發生至今已超過3個月,從原先市場預期的短期戰,逐漸演變成膠著戰,戰爭引發的油價波動,以及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這都對金融市場造成不利的影響,即便烏俄戰事告一段落,油價高漲與對俄的各項經濟制裁仍不會馬上結束。

疫情部分,全球單日確診數維持在50-60萬人之間,疫情逐漸緩和,歐美進入後疫情時代,日、韓等亞洲國家也陸續開放邊境,目前僅中國持續採取清零政策,因封城及各項防疫措施得宜,5月以來確診數持續下滑,各地區逐漸解封。台灣近期確診數量仍處在高峰,不過目前疫苗覆蓋率已達到87%,且第三劑覆蓋率也已來到64%,故在這波疫情當中,中重症的比率皆維持在0.2-0.25%還可以掌控,不至於出現醫療資源問題,目前政策傾向與病毒共存。

台股受到國際趨勢影響,今年以來加權指數修正超過10%,加上成交量縮小到2,000億元上下,顯示投資人信心仍不足。過去兩年電子業因於遠距工作及教學的數位轉型而受惠,在今年有需求放緩的趨勢和庫存修正的跡象,加上中國封城造成供應鏈停工、物流受阻等影響,部分電子業4月營收表現黯淡。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