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資產估值改善 帶動成長引擎地位
滙豐中華投信投資長 張靜宜

對於新興市場來說,正結束了一個殘酷的夏季,再加上新興市場貨幣兌美元的匯率似乎將出現又一個季度的貶值,多數人擔心新興市場將延續動盪行情;儘管如此,新興市場並非全都愁雲慘霧。在中國人民銀行將遠期售匯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上調至20%,並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逆週期調節,已保持住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之上。這是中國人民銀行外匯政策收緊的第一步,未來很有可能將宣佈更多逆週期措施,以抑制人民幣匯率偏弱走勢,有助於改善投資人情緒。
滙豐中華投信認為,現階段而言,中美貿易戰的緊張情勢在某種程度上已被消化,目前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結構特徵,遠較於過往新興市場處於動盪時期優異,而近期中國的經濟放寬政策,在短期內將有助於支持新興市場的經濟活動。同時,隨著新興市場資產被拋售,潛在報酬有所提升,因此,我們對於新興市場仍然維持比重偏高的觀點,特別是新興市場本幣公債尤其具有吸引力。
印度晉身重要引擎
綜觀其他主要新興市場,經濟發展亦同樣正面。以印度為例,其經濟規模可望在10年內躍升近3倍,GDP達到6兆美元,近幾年當地政府展現加速提振經濟的決心,推動一連串的改革計畫如稅制調整以及全面注資國有銀行,皆有助於打造一個更友好的經商環境。儘管在推動結構性改革的道路上挑戰重重,但印度政府仍堅持不懈地打下基礎,使得印度可望在2022年超越法國、英國與德國,躍升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滙豐中華投信觀察,印度的稅改亦為當地經濟榮景推波助瀾,目前有許多跡象皆證明了這一點,例如跨越各邦邊界的檢查站已看不到大排長龍的卡車隊伍、在實施廢除貨幣政策後的過去20個月中,稅基的顯著增加,且每月的商品與消費稅收已呈現穩健成長等等。由此可見,商品與服務稅制已站穩了腳步,並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改變印度的經濟格局,當地民眾也愈來愈體認到這項新稅制所帶來的利益和長期潛力。
固定收益投資價值浮現
在債市方面,雖然近期印度債市表現較受壓抑,但其規模龐大超過1.1兆美元,成長動能穩健,在全球低利率環境下,印度債券提供的殖利率高於其他市場,特別是近期10年期公債的殖利率超過8%,比其他主要國家債券更具備投資吸引力,且公司債在未來幾年可望呈現強勁成長,將持續推升印度債市的發展。
滙豐中華投信指出,從歷史數據顯示,考量印度債的高殖利率、與全球其他債市相關性低的特性,若將印度債券適度配置於全球債投資組合中,將有助於降低波動度並提高年化報酬率*。滙豐中華投信並表示,目前大部份波動受新興市場避險情緒蔓延影響所致,印度處於防禦相關影響的位置,環球市況回穩將有助債券價格回升,因此任何正面的觸發因素如石油和全球新聞事件皆可望帶來後市表現,而印度強勁的企業盈利、外資的持續流入和積極的融資活動皆是支撐當地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
同樣地,若中國推出任何有意義的財政刺激措施,來配合今年已經看到的貨幣寬鬆政策,皆有可能極大提振整體新興市場的成長和情緒。目前對於大陸當局而言,首要任務是在把握經濟去杠杆、監管銀行放貸行為、防止經濟增速迅速放緩這三者之間取得平衡,此舉確實能為新興市場國家提供了極好的回報潛力。
新興市場機會不容忽視
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World in 2050》全球經濟趨勢報告指出,在2050年七大新興國家包括巴西、中國、印度、印尼、墨西哥、俄羅斯以及印度,其GDP將佔全球的比重幾乎50%,可見新興國家將成為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在整個週期的成長速度保持健康的情況下,從長期來看,新興市場的資產類別明顯是不容忽視的。
另一方面,滙豐中華投信觀察到,新興亞洲固定收益市場受到穩健經濟基調、通膨穩定以及信貸品質所支持的背景下,報酬訊號維持正面。而該區域經濟保持穩健,估值看好下提供具吸引力的安全邊際,且貨幣在中長期仍有顯著的升值潛力,因此,新興亞洲市場的非避險配置提供了較佳的風險調整報酬。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新興市場波動的一個可能原因是美國聯逐步實行貨幣政策正常化,或許將限制新興市場資產在短期內出現廣泛復甦的機會。然而,從長遠的估值角度而言,新興市場的主要經濟引擎仍保持穩定運作,雖然新興市場永遠無法撇開地緣政治的影響,但大多數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同樣密不可分,新興國家並非特例。面對當下環境,投資人應對風險因素有所認知,隨著市況的持續變化,需繼續觀察新興市場的發展,以掌握新興市場真正的前景與機會。
*資料來源:Citi World Government Bond Index Total Return Index USD unhedged,Barclays Bloomberg Global Aggregate Total Return Index USD unhedged,Markit iBoxx ALBI India Total Return Index USD unhedged,滙豐環球投資管理,統計過去三年數據,資料截至:2017年12月29日,此資料僅為歷史數據,不為未來投資獲利之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