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子化成長趨勢 推動電子元件應用發展多元化
安聯台灣科技基金經理人 廖哲宏

全球主要車廠積極投入電動車、智慧車研發,根據工研院IEK預估,2023年全球汽車電子與車聯網產值將達4,511億美元。另一方面,在消費者對於汽車動力與安全要求規格不斷提升下,汽車電子發展迅速,近年來更帶動各家車廠投入研發資源,不斷推出主被動安全規格和相關輔助系統。
這股熱潮,可從車廠紛紛推出2019年車款中一窺端倪。像是BMW最近就發表新款三系列轎車,強調內建手機解鎖、車內助理功能等智慧功能,以刺激銷售成長。在中階高級車市場也紛紛投入、加入開發智慧功能的業者,還有賓士C系列和奧迪A4等。
觀察各廠商推出的2019年車款,一致的特色即是搭載更多主被動安全規格,像是自動煞停輔助與行人辨識機能、盲點偵測、後方橫向來車警示、車道偏移輔助、自動遠光燈與雨滴感應雨刷等駕駛輔助系統,甚至部分高階車搭載半自動駕駛系統(主動車距控制巡航系統)。
汽車大廠 Honda 最近也在美國俄亥俄州馬里斯維爾測試智慧交通系統,在當地主要街道十字路口交通號誌,安裝多部攝影機,強化分辨車輛、行人和緊急車輛。這些偵測到的資訊會透過車內 HUD 投射式顯示螢幕,預先通知駕駛者,藉由提前知道可能的路況,減少意外發生機會,即是一例。
另一方面,在影音娛樂部分,部分車款加入聲控的功能,同時也有越來越多車款支援Apple CarPlay。我們認為,未來車廠終將以「自動駕駛」為目標,隨著越來越多主被動安全被導入,汽車電子化的趨勢將持續不變。
自動駕駛汽車若要順利上路,需要仰賴車上裝載的各式感測器、照相機,這些裝置持續解讀車身周遭的環境,藉以建構前方道路的狀況。感測器負責監控周遭,包括與其他車輛的距離,以及行人或障礙物的位置,照相機則負責解讀路標與交通號誌;所有資料都會不斷傳遞到車上的電腦,使其做判斷,並以適當的車速行進。同時,GPS科技則會導航,指引準確的路線。
在實現完全的自動駕駛前,智能汽車所代表的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已經走進你我的生活,按照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的分類,ADAS可以分成四個階段:特定功能輔助駕駛、組合功能輔助駕駛、高度自動駕駛、完全自動駕駛。
近年來各國政府為了降低交通事故,輔助駕駛功能逐漸透過立法要求,例如車身穩定系統(ESC),緊急制動系統(AEB),胎壓偵測,倒車顯影,另外許多車商為增加差異化,陸續也增加了自動停車、環繞影像、車道偏離警示、盲點偵測系統、緩解撞擊煞車系統等功能。
今年以來,受到汽車排放標準的修改、以及中美貿易戰影響,全球汽車銷售狀況不佳,即使受惠汽車電子化的趨勢,相關零組件難免出現庫存調整。整體汽車電子供應鏈,短期出現營收動能趨緩,甚至小幅衰退的現象;然而,我們預期ADAS逐漸普及到未來的自動駕駛的實現的趨勢將不會改變,亦即在短期庫存消化過後,電子元件的需求將伴隨ADAS滲透率提升而成長。台灣有許多公司在過去幾年持續耕耘汽車電子領域,目前已經陸續看到成績,在實現自動駕駛的夢想到來前,我們預期未來還有更大的成長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