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有望改變世界

Picture2

近幾年,因為氣候變暖引發的天然災害,已導致越來越多人們流離失所,這一群體通常被稱為“氣候移民”。一些研究預測,到2050年全球將會有1.5億至2.5億的“氣候移民”出現。

在2021年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締約方會議(COP 26)上,各國領導人共同制定了應對全球暖化的行動計畫。然而,2022年俄烏衝突引發的能源價格飆升和能源短缺,以及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擔憂,使得各國難以完成從化石燃料向清潔能源的轉型,更威脅到2015年做出的在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承諾。

在近期召開的瑞銀另類投資會議上,世界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發表相關演講。

他在演講中表示,去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2022年通膨削減法案》。雖然取名為“通膨法案”,實則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氣候變化問題公共投資法案。該法案將動用7,380億美元,並將其中的3,910億美元將用於國內能源生產和清潔能源支出,因此也可以說美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同樣令人鼓舞的是,可再生能源技術在過去的十年中取得驚人的發展。根據瑞銀集團所分享的例子,包括:風電和太陽能的長期儲能、建築的隱含碳排放量改造,以及能夠捕獲而不是排放碳的混凝土等。十年間,技術創新的成本結構快速改變。

以太陽能電池板為例。曾經,利用太陽發電只是一些人的幻想。但是現在,太陽能發電已經開始具備成本效益和價格優勢。相較於2009年,每千瓦時的成本降低已降低達80%-90%。

可再生能源發電取得了飛躍性的進展,這讓人聯想到摩爾定律:通過觀察發現,積體電路上所能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就會翻一倍。

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驚人發展和創新,帶來許多商業和投資機會,包括房地產和基礎設施等另類資產投資;這種發展甚至也給人類改變世界的機會。

只是氣候政策必須屬於國際性的,儘管歐洲、日本和中國對可再生能源進行大量投資,但各國間開展合作也並非易事。

不可否認的,在實現淨零的道路上,會有對抗,但希望也會有妥協。我們必須認識到,如果在公平貿易和全球化的道路上倒退一步,就會有很大危害。

對全球化的排斥,或是全球化的小幅退潮,將無法充分享受規模經濟的效益,都將造成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的成本提高。舉例來說,新冠疫苗的生產依賴於經濟一體化以及產品技術的跨境生產和流動,這些都是全球化的表現。

最後,希望我們能夠駛離“通往氣候地獄的高速公路”——這是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COP 27會議上的表述。可再生能源技術對能源轉型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可能就是我們一直在等待的一個催化劑。它讓實現淨零排放有了新的路徑,哪怕沿途還會有重重挑戰。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