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萊德客戶解決方案團隊,主要是幫助機構投資者設計戰略資產配置,並協助機構投資者管理較複雜的投資決策。由於當前市場環境是一個低利率的市場環境,很難獲得較高的收益,故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將目光放向了「另類投資」。
|
|
依據貝萊德2013年底對100個機構投資者的調查顯示,機構投資者2014年的投資策略有相當高的意願投向「另類投資」,尤其是房地產類型,幾近半數的機構投資者將提高房地產的投資比重,且有超過四成的機構會增加對實體資產(real asset)的投資,即能夠對沖通貨膨脹風險的資產,例如農林業、自然資源產業等,最後是私募股權及對沖基金也有三成投資機構願意增加投資。
|
|
在台灣,由於投資人的風險偏好較為保守,加以2008年金融海嘯之陰影,且大多數投資人認為另類投資的風險與投資方式較不透明,故為了提升另類投資的投資率,應加強機構投資人對另類投資的認識。
|
|
「另類投資」有四大投資特色: |
|
1. | 超額收益:可能來自兩個面向,一是因投資者對市場的敏銳度,能夠把握市場機會;二是流動性溢價,作為一項長期性投資,可避免於市場下跌時賣出,而受到損失。 |
|
2. | 資產分散化:由於投資人對股票、債券市場等之投資已相當飽和,另類投資可以提供另一種選擇,達到資產分散的功能。 |
|
3. | 對沖通膨風險:長期的投資可達到對沖通貨膨脹風險的效益。 |
|
4. | 提供另類的beta曝險:例如可以對農業、林業等資產進行投資。
|
|
「另類投資」雖然有許多優點,但由於其本身的特性,要評估其風險有相當的困難性,以美國投資市場為例,可說明另類投資有下列五種風險因素: |
|
1. | 信息缺乏:另類資產管理人公佈的信息透明度差異很大,難以取得具體投資項目的訊息。 |
|
2. | 數據的頻率:收益和投資組合信息往往只有月度或季度的數據。 |
|
3. | 收益平滑現象:對於低流動性另類資產投資而言,報告的收益波動性往往比實際內生的波動性要低。 |
|
4. | 季節性:由於受房地產以及實體資產的估值周期影響,這類資產的投資收益往往呈現很強的季節性,從而導致與其他資產的相關係數被低估。 |
|
5. | 特殊因素:傳統的風險因子模型可能不能夠全面的描述另類資產投資的獨特性,比如對沖基金的風格類型因素,房地產投資的獨特行業因素等。
|
|
貝萊德認為應透過「量化調整」及建立「風險模型」的方式去因應上述風險。透過量化調整將數據「去平滑化」及「去季節化」,例如使用更低頻率的數據、時間序列的去平滑化或去季節化、或是針對同期及前期因子共同進行回歸分析,以取得另類投資真正的內生波動性及其與公開市場的相關係數。
|
|
再者,貝萊德建議應建立另類投資的「風險模型」。風險模型應以最容易觀測到的公開市場數據,來構建風險因子,將另類資產投資對應到相似的風險本質。對沖基金因為可得到的資訊較多,可直接對投資收益及投資風格進行分析;而對於低流動性的資產(非公開市場投資),即可對應到公開市場的數據,以進行風險的評估;且應注意框架的靈活性,隨著數據和信息的增加而精進風險模型的細緻程度。
|
|
最後是對於「投資管理人」的選擇,投資管理人的選擇也是投資另類資產非常重大的風險因素,由數據上來看,在私募股權領域,前25%基金的投資回報率和後25%基金的回報率差異巨大,而在對沖基金和其他另類資產領域情況也是如此,故選擇資產管理人是非常重要的。
|
|
應如何選擇投資管理人,貝萊德建議透過「評估框架體系」去尋找出適合的投資管理人,其評估項目如下: |
|
1. | 定性分析:通過對管理人的盡職調查來充分理解管理人的投資過程。 |
|
2. | 定量分析:通過對過往投資表現以及投資組合的分析來判斷管理人的風格。 |
|
3. | 管理人選擇及整體投資組合構建:管理人的風格應當符合整體投資組合的目標。 |
|
4. | 持續性的跟蹤分析:管理人選擇評估應當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並應合理區分運氣與技術成分,確保管理人的投資表現是可持續的。
|
|
綜上所述,另類投資領域有著很大的投資機會,但是要充分享受另類投資的價值,必須要建立一個完善的投資風險評估框架,透過「量化調整」及「風險模型」對另類資產投資提供更清晰的透視,並選擇適合的「投資管理人」。貝萊德期待能協助機構投資者從一個另類資產的收集者(collector of alternatives)變成一個真正的另類投資的管理者(manager of alternativ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