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賓致詞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黃天牧副主任委員
 
    投信投顧公會林理事長、公會理監事、來自國外資產管理公司重量級貴賓、在座的各位金融界先進,還有媒體的女士、先生,大家早安!

    今天奉曾主委指示參加「2015年國際資產管理論壇」開幕典禮,特別代表曾主委問候各位,同時也趁此機會表達金管會對整個資產管理業發展政策的想法。首先要高度肯定投信投顧公會在林理事長優越的領導、各位理監事及投信投顧業先進的努力之下,過去這一年我們在整個台灣資產管理業有了重要的發展,也要感謝在座的媒體女士、先生們對這個產業的鞭策和督導,讓我們在政策上有更多的調整和改革。

    這是公會第二次舉辦國際資產管理論壇,記得去年第一次舉辦,林理事長特別邀請到陳資政對資產管理業的未來發展和定位做了專題演講,當時很榮幸受邀致詞,記得最後我曾提到,金管會對發展台灣成為一個資產管理中心不是口號,我們希望說到做到,因此過去這一年在曾主委的領導之下,及吳局長、王副局長、蔡組長等等的努力下,在制度上也做了相當多的調整,在談資產管理之前,容許我先把更大的框架再做一個回顧。

    曾主委現階段有幾個施政主軸:

    第一,佈局亞洲,不論是銀行、保險、證券、當然包括投信。

    第二,發展亞太理財中心,我們從OBU、OSU,到今年2月的OIU,整個的境外銀行、證券、保險的境外理財中心,在稅賦跟商品上的鬆綁架構已經儼然成形,將來進一步把它落實。

    第三,金融進口替代,我們國內的金融機構,每年有12兆以上的資金是到海外去投資,這些投資要如何讓國人自己來負責及發展,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第四,科技和金融的整合,不論是行動通訊、數位金融,這都是我們在努力的方向。

    那麼在這四個政策主軸的前提下,來看看我們對資產管理業有什麼樣的想法,簡單回顧一下,截至今年2月底為止,國內有37家投信、649檔投信公募基金,管理的資產達2兆元;45家投信、投顧、券商,代表80家境外基金代理人,發行1,026檔境外基金,資產規模約3.3兆元。

    評估台灣過去這十幾年面對的問題,台灣有財富,台灣有好的人才,可是我們國人的財富卻是由我們在海外的人才管理,這是我們要去調整的,怎麼讓我們國內人才去管理國人的財富,在台灣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透過就業機會的增加,提高國人的薪資所得,讓我們的經濟發展有新的面貌,這是金管會要全力以赴、要去促成的。

    如何落實成為一個資產管理中心,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怎樣讓法規制度環境更有誘因、更透明、更友善的讓我們資產管理業者樂於在台灣深耕,讓全世界來投資台灣,從台灣去投資全世界。

    在這樣一個政策目標前提之下,我們過去這二、三年有幾個主軸在推動:

    第一,我們希望以往對於國內投信基金的監理,跟對境外基金的監理,在法規上儘量調和,以往對國內投信要求相對比較多,對境外基金相對來講是較有彈性,這一、二年我們儘量在商品的審查、監理上,做更多的調和,讓他們能夠在平等的基礎上去做競爭;

    第二,我們的前提是希望台灣的資金由台灣人管理,甚至由台灣人管理亞太地區的資金,所以我們希望這3.3兆的境外基金,它們在台灣,不要把台灣只當一個通路,希望境外基金業者能夠培養台灣研發人才及培養台灣創新商品的能力。資產管理的know how落實深耕在台灣,這是我們的期待,所以我們有境外基金深耕計畫。這些深耕計畫我們絶對會逐步去推動,也希望在座的境外基金負責人,了解主管機關對這個政策使命的看法,不要只是「A tick-box mentality」,要「fully loyal 」跟「 commit to Taiwan market」,這才是我們期待;

    第三,怎麼用鼓勵性的管理機制,包括在商品的研發、國際佈局和人才培育的表現,給予充份的誘因,鼓勵表現好的投信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總結上面三點:第一、調和境內和境外基金的管理;第二、境外基金的深耕計畫;第三、境內基金差異化管理;是我們目前及未來金管會證期局要推動的方向。

    今天很榮幸出席這個論壇活動的開幕致詞,趁這個機會代表曾主委問候大家,謝謝大家對資產管理業的努力跟貢獻,也再次強調金管會對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理財或資產管理中心政策目標的決心,以及我們想採取的步驟。

    這次的論壇我個人覺得內容非常豐富,特別要謝謝很多來自國外重量級的資產管理業貴賓,他們在今天上午分享他們在國際資產管理集團經營策略與發展經驗,還有下午大家非常關心的退休金相關議題。我想國內在退休金部份,將來有很多自選機會,這些都是商機,金管會證期局也會配合相關部會,盡量營造一個有利於大家經營的環境。

    再一次代表曾主委跟各位問候,如果2016年還有機會受邀,我會希望能報告今年金管會與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希望我們今年比去年更好,明年比今年更好,最後祝福今天的論壇活動順利成功,謝謝。
 
 
回首頁>>回上一頁>>
Copyright(C) 2013 SIT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