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資產管理集團經營策略與發展經驗分享 |
亞洲資產管理發展前景 聯博日本以外亞洲執行長 Ajai M. Kaul先生
|
聯博過去有30多年的經驗,我們在1993年開始了亞洲的營運,在台灣也有13年的歷史,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最重要的資訊,是我們品牌的承諾,就是「協助客戶永遠領先一步」(keep clients ahead of tomorrow),這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透過深入研究風險與波動性,讓參考指標變得不是那麼重要,而且參考指標存在一些謬誤,故大家漸漸改採一些全面性的觀點,而不再只以參考指標做比較。另外,關於目標與結果,雖然大家都說投資目標是長期的資本增值,但事實上結果更為重要,每一天都須關注投資組合的變化,產業必須隨時去回應客戶的需求,銷售的平台也變得更為重要了。 |
|
在產業發展前景方面,可以看到雖然營運利潤好像有成長,但整體組織成長幅度是相對較低的,我們可以看到整體的經濟規模逐漸在消失當中,產品的多元性在增加,法規在改變,整個市場的情況也在改變,所以越來越多的資產管理業者的經營模式也變得更多元。在2002年到2007年間,整個產業的平均成長率大概是12%,金融危機期間都沒有成長,近年則大約成長了9%左右,但大部分的成長都是來自於資本的增值,也就是說因為全球股市的報酬率,使得管理資產業的AUM上升。 |
|
為了了解產業的發展狀況,我們把不同的投資策略劃分開來,包括的另類投資、主動式投資、全球固定收益、全球股票、高收益、成長型股票、被動式投資、ETF等投資策略等,我們可以看到各種投資策略間的消長,背後的原因是甚麼,我們可以用美國共同基金市場的資訊比率(Information Ratio)來分析,我們用資訊比率做為投資人績效的指標,如果資訊比率是正值,代表是正面的,越高越績效好,以五年期的資訊比率來看,主動式操作並沒有很好的表現,但被動式的操作成績都不錯,所以投資人不願意投資於主動式操作策略的基金。但被動式操作也有無法發揮的部分,因此並不是所有的大型基金都會走向被動式管理。 |
|
我們把晨星分類中的美國大型成長基金分為五類,以他們持股的數目來區分,持股比較集中的,大概只持有20-30檔股票,是屬於非常高主動投資比率的基金,這些經理人可以打敗指標,所以可以看到資金的流入,而持有太多檔股票的基金則有資金流出的情況,對於主動式投資經理人來說,有投資績效才能得到投資人的青睞。 |
|
主動式經理人應該何去何從呢?建議不要依賴參考指標,以年度的複合報酬率來看報酬率,如果報酬率的來源越分散,經理人難以向投資人證明其有良好的投資績效,投資人很難看出經理人的表現優劣,因此他們不願意委任主動式操作的經理人,故被動式投資就比較盛行。 |
|
再提一下法人市場的困難,如果法人要委任一位國際資產經理人,可能有1099位去競爭這個職位,第一輪面試只與228位面談,第二輪面試50位,最後只有39位可以進入選擇名單,大約只有4%的機會,可見法人市場競爭是多麼的激烈。 |
|
另外,雖然剛剛墨比爾斯先生提到長期投資的重要性,但現在的人缺乏耐心去投資一整個投資循環,客戶會針對報酬率及波動率去做要求,或是排除部分風險性資產,客戶會要求經理人遵循他的規範,過去經理人可以很簡單的配置60%的股票及40%的固定收益,但現在由於客戶的要求,資產配置已經變得相當複雜,投資人難以了解真正的投資比例。 |
|
最後,我觀察到現在美國的一個現象,我相信在亞洲應該也會出現,就是現在年輕人的投資觀點,他們是網路的原生代,他們年輕且熟悉網路,是剛剛墨比爾斯先生說的40歲以下願意消費的人,他們只與電腦互動,而非經理人,喜歡快速而直接的方式,他們多半投資ETF這種被動式的投資方式,例如餘額寶(阿里巴巴的基金產業),他們有超過一億的客戶,在貨幣市場中可以賺幾十億美金。 |
|
最後來說我對亞洲的四個觀察,一是產品的開發,我們提供的產品是否有符合客戶的需求,還是他們想要甚麼我們就提供甚麼呢?我認為我們身為產品經理人、或銀行、保險公司或通路,我們應該一起合作去提供客戶需要的,而非客戶想要的,客戶想要的是跟他們的風險屬性及對收益的渴望有關,但不見得是他們需要的。第二個是教育,我發現很多銀行都希望我們提供教育訓練給他們的客戶,因此通路應該特別去思考如何讓客戶或投資人了解長期投資的重要性。第三,應該與主管機關持續的對話,我們應該與主管機關有密切的合作,讓他們了解我們的產業,才能去制定好的法規,讓法規能夠去幫助投資人,第四,要建立一家亞洲投資公司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亞洲不是一個單獨的地區,他有不同的市場、不同的客戶偏好、不同的風險模型、不同的市場屬性,亞洲是一個非常豐富多元的市場,所以一個全球性的跨國公司要在亞洲經營,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
|
|
|
回首頁>>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