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演講 一
Key Forces Shap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18 trillion U.S. Mutual Fund Industry
影響美國共同基金產業發展的因素

Mr. Avi Nachmany
(Co-Founder, Director of Research,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Strategic Insight)
 
    大約在1980年(30年前)我進入這個產業,當時共同基金的市場很小,在1986年的時候,我們做的第一個報告名稱是「共同基金如何投資未來」,在當時我們認為共同基金是一個投資未來的方法,現在來看也的確是如此,目前共同基金約有40兆美金的規模,無論未來這個市場成長的快或慢,共同基金這個投資工具已經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投資管道,也是我們存退休金時願意選擇的投資工具;不管是哪個國家的市場都可以看出共同基金將會是主要的投資工具,例如說過去十年,美國投資人在股票、債券及ETF基金等,增加了四兆美元的投資,以及今年中國市場雖有大起大落,但仍有一兆美元的資金流入全球共同基金市場,可以明顯看出共同基金已經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投資工具。

    今天主要介紹的是美國的基金產業,每個國家的基金市場都有它的特色,但也有一些共同點,例如成功是需要花時間累積的,必須要有耐心,也必須想得夠遠。對未來悲觀的人會把錢存在銀行,在日本,多數人把養老費用存在銀行裡,認為共同基金只是短期投資用的工具,不過,這個現象也逐漸在改變,這是個值得注意的趨勢,當人們開始投資,而不只是把錢存在銀行裡時,就是資產管理業者的機會與責任,去協助他們進行正確的投資及選擇適當的投資工具。

    美國的家庭只要有錢投資,幾乎都會投資共同基金,主要是為了退休做準備,其中大部分的投資人多是中產階級,因此在美國共同基金是一般人普遍使用的投資工具,而共同基金中的共同二字,也可以說是一種社會契約,有錢的人多負擔一些成本來支持中等收入的人,這也是共同的含意。

    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成長)「從哪裡開始」,美國投資人主要都是從401K帳戶開始,401K帳戶是美國政府提供一個誘因鼓勵人民開始投資,日本也有類似的方案-Nippo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日本個人儲蓄帳戶,就是小額投資免稅的優惠,NISA推出後,日本多增加了一千萬個帳戶及幾十億美金的投資,所以切入點是非常重要的,對大部分的投資人來說,像這種長期的投資獎勵方案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之後投資人會慢慢擴大他的投資範圍,所以資產管理業者應該要想一想從哪裡鼓勵投資人開始投資,而我們美國基金產業的基礎很顯然就是法規,而且法規要非常的健全。

    美國的基金市場是從1970年代末期1980年代早期開始的,也走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大家要理解到,合作才能成功,合作包括了產業的合作,產業要想清楚那些東西對投資人是重要的、好的法規架構、好的商業模式、用哪些方式來分銷、還有資產管理公司的參與等等,這些不同的人都要能夠深思熟慮的合作,讓市場找到自己的平衡,而不是強制一個做法,因為強制的做法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後果出現。

    現在有些法規規定的很多,例如歐洲的MifID II (Markets in Financial Instruments Directive金融市場工具規則),或是英國RDR(Retail Distribution Review零售分銷審查制度)制度上路後,很多投資人的總成本是更高了,主管機關禁止收取佣金,但投資人付出的成本卻沒有變少,反而是可以得到投資建議的機會變少了,所以主管機關訂定的法規有時候並不一定有利於投資人,使用強制的規定,而非讓市場自然發展的話,是無法有好的成果的,要在主管機關、產業、資產管理公司中間取得動態的平衡,耐心讓市場慢慢找到平衡。

    回顧美國基金市場的演進,有四個特點;一是共同基金產品的演進,1970年代主要是貨幣基金,80年代出現債券基金,股票型基金則是在90年代顯現出重要性,而現在的重點已經不是基金類型,而是解決方案,重點是資產配置;二是在1970年代美國退休金儲蓄的立法,播下了投資的種子;第三個是基金的分銷機制,基金都是由不同集團的資產管理公司來管理,大部分不是在銀行銷售,而是透過證券商或財務顧問銷售,有些是投資人自行購買或是透過平台去購買;最後是顧問的服務費,買資產配置的解決方案時就是付服務費,這就是投資顧問賺錢的方式。

    美國這幾年的新發展是資產配置的概念,以過去15年的銷售比例來看,在金融危機之前,各種基金的銷售量高高低低的,但金融危機之後,銷售量則幾乎是持平的,金融危機之後,股市已經上升了2、3倍,但各種基金的資產配置卻是差不多的,例如過去一年很多人在談新興市場(我覺得新興市場這個名詞不太恰當,應該說是新興的富裕區域),大家可以發現過去五年的投資狀況是差不多的,因為資產配置就是這樣,每個月分配比率去投資不同的市場,所以即使現在新興市場的股票績效不太好,美國基金仍有16-20%投資於新興市場,這就是資產配置。另從跨境市場(境外基金)的資料來看,混合資產基金(Mixed-Assets Fund)的贖回率波動不大,比債券型基金或股票型基金的波動小,這是因為購買混合資產基金就是購買一個資產配置的結構,所以會持續長期的持有,著眼於長期的投資。現在資產管理業者都不希望資金過快的流動,如果想追求資金的穩定,創造更好的客戶經驗,就應該多向客戶宣導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再談到市場的展望,我認為不管是主動式管理或被動式管理基金都有它的成長空間,就美國來說,主動式管理基金的市場還是非常大的,當然被動式管理基金在過去幾年非常的盛行,但事實上主動式管理基金每年的銷售量約有三兆美元,就過去三年的紀錄來看,主動式管理基金的報酬率幾乎都高於平均,風險低於平均,不管是股票型或債券型,只要管理的夠好,主動式管理基金在市場上還是很受歡迎的。

    另外,有關政府的政策,主管機關應該提供一個平台或一個工具讓投資人能從全世界各個市場投資受惠,當然主管機關會希望本國的經濟也能受惠,要如何取得平衡,讓投資人滿意,就要靠主管機關的大智慧來解決了。

    接著,我們來談美國基金的銷售機制及費用。在美國,透過銀行銷售基金的比例其實非常少,反而是國內的證券商(Securities Firms)或是獨立註冊的投資顧問(RIA, Registered Investment Adviser)才是基金銷售的主要管道。過去銷售機構大部分賣的是他們關係企業或合作公司的基金,而現在銷售費用雖然還是銷售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已經轉型為資產管理的模式,收取的是包管費,美國包管費大概是1~1.5%的總經管資產,這是一個固定的費用,除此之外銷售機構還會以其他名目跟資產管理公司收費。

    美國的註冊投資顧問(RIA)通常經驗比較豐富、比較獨立、只收取服務費,通常只接受高資產的客戶,完全是針對高端市場,總管理規模約為四兆美元,其中1.5兆投資於基金,成長得非常快,通常註冊投資顧問會走在趨勢的前端,會比別人先想出新的策略,例如他們比較早開始投資ETF,比較早開始投資另類資產,其他人會模仿這些投資顧問的策略,過去20年來,註冊投資顧問已經是基金銷售的重要管道,通常他們有代操的權利,可能在一開始先討論投資目標及作法,之後就由RIA直接調整資產配置,但顧問有時也會犯錯,他們也是人,也會受市場的影響,大家也要考慮到這一點。

    註冊投資顧問的興起跟基金超市有關,大約20年前舊金山的嘉信理財公司推出了基金超市,以前購買基金要去不同的公司購買,但基金超市平台上各家基金都買得到,而且只需要一個帳戶,有了基金超市後,註冊投資顧問只需要一個帳戶就可以操作,註冊投資顧問也才順應成長,同時也有很多投資人開始DIY操作。在基金超市的基金銷售有很多是註冊投資顧問推動的,RIA用這個平台幫客戶配出一個資產配置,至於保管或行政的部分就外包給其他機構,這樣的流程就比較簡單,是一個統整的基礎架構,在同一個地方可以買到各種不同的基金,對我們這個產業的發展影響很大。

    根據Vanguard Group的研究,理財投資顧問可以提供的超額報酬大約是3%,可以減省成本是因為資產配置得當,而不是手續費多低廉。顯然投資這件事情沒有這麼複雜,只要建立起好的流程,選對基金,有對的資產配置,然後有耐心渡過市場的不同週期就可以。

    再談到銷售平台,美國的銷售平台都是開放式的架構,優秀基金都會放在平台的推薦名單上,投資顧問可以依這個名單來跟客戶推銷基金,在美國大約有八成的投資人都相當仰賴投資顧問的意見,投資顧問提供服務的時候也可以賺取到報酬,所以現在市場是以服務費為導向,而不是過去一次性的前置費用為主;個別的投資人(散戶)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平台、利用推薦名單來自行投資,不需要支付高額的服務費,但相對來說,他們的決策可能無法那麼周全,會有買高賣低的風險,目前電腦平台可以提供自助式投資人投資的建議,例如推薦名單、電腦算出的最佳投資選擇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現在的科技可以提供的,雖然建立一個平台需要許多時間和成本,維護費用也不低,但如果建立起一個數位化的投資平台,可以服務的對象就更多了,這是另外一個不小的市場。

    最近很多人在談機器人、自動化、智慧理財等等,就我的觀察,這只適合非常低比例的投資人,科技當然有它的角色,但不是完全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對於有錢人來說,他們沒時間理財,他們的財務已經非常複雜了,需要一個可信任的人來提供建議,而且當市場不好時,這樣的建議就更重要了。科技只是一個工具,如何創造一個好的投資未來的文化,重點在於要平衡人與科技,科技不能解決一切,它只是當中的一環。

    最後想跟大家談談成本價格的問題在美國如何改變,以前銷售機構賣了多少基金就可以拿到多少報酬,而今天在美國市場,大部分基金是在包管帳戶中賣的,也就是在資產配置裡面,每一個投資人都會付這些託管服務的服務費,投資顧問可以一直拿到服務費,這與過去很不相同,但不表示投資的成本有改變,在我們的研究中顯示,在很多情況下,大部分投資人的長期總投資成本是上升的,比之前單純在購買基金時付一個前置的手續費還高,尤其是交易金額大的話就付得更多,但如果他的交易文化是長期投資的話當然可以付少一點,總之投資人的投資成本與過去相比不一定比較低。因為投資顧問不再是單純推薦產品,而是要為客戶思考整體的資產配置,所以客戶付出的成本也比較高,但有時候服務費也是取決於投資組合的內容,客戶的成本有時候高有時候低,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另外也要考量整個投資組合中,基金部分的周換率或替換率的高低,如果替換率高的話,所需的費用就比較高,但如果替換率比較低,長期持有的話,可能長期平均成本是比較低的,所以我們應該抱持比較有耐心的策略。

    由於包管費用是以總經管資產金額來算,如果投資100萬所付出的管理費當然比投資1萬美金的來得高,所以現在事實上是高資產客戶在幫低資產客戶付手續費的狀況,但顧問與客戶間不單只是一個對價關係的機制,而是一個信賴的關係,客戶是因為信賴投資顧問才給付服務費,所以雖然高資產客戶的手續費比較高,但是他信任這個投資顧問所以願意給付較高的服務費、包管費。現在美國手續費的計價方式,對投資人來說成本是比較高的,在英國的RDR跟歐洲的MiFID II訂定後,這些費用比例會如何變化,還有待觀察。

    目前共同基金有80%是藉助投資顧問來銷售,銷售時往往會搭配資產管理組合或資產管理建議的來進行,就是以單一策略來管理複數的基金,整合了主動式、被動式、傳統的或與市場不連動的基金,是一種混合式的產品,投資顧問的重點還是在於協助客戶在不同的景氣循環下投資並累積財富,才是所有金融機構及我們這行的顧問所該做的,這是我們的核心,共同基金市場在過去蓬勃發展,我相信在未來也會有很好的願景。
 
 
回首頁>>回上一頁>>
Copyright(C) 2013 SIT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