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馬建豪,在台灣待了20多年,曾任職於摩根大通、高盛證券到目前的聯昌證券,這期間我看到了自動化發展愈來愈迅速,近來和跟朋友聊天時也都會提到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與金融科技的話題,加上交易部的工作背景,讓我接觸到很多越來越發達的自動化交易,藉由今天的機會想和大家分享,首先我會從金融科技在普遍面的發展與運用切入,最後再談到投資面。
|
|
「創新」非常重要,老子的道德經中有一句話「Care about people’s approval and you will be their prisoner.」,2000年之後,Henry Ford說了類似的話「If I had asked people what they wanted they would have said faster horses」這二者的共通點就是「thinking outside the box」(跳出框框思考),因為如果不跳脫原本的思考模式,最後可能就會面臨被淘汰的困境。
|
|
什麼是「FinTech」呢?傳統的FinTech,是由Bloomberg這類的科技公司提供金融業所需技術,讓這些金融服務產業公司改善產品及服務;而現在新的FinTech則包含了破壞跟創新,它們會削弱現行金融服務公司中介功能,提供技術服務現行存在的需求者,這是這兩年全球熱門的討論話題。
|
|
從2015年的數據中,可以發現全球共有1108筆、220億美元的資金投資在FinTech,相較於過去五年成長了八倍,尤其近兩年成長速度更快,其中亞洲地區部分,從8.8億美元成長到近40億美元。另外,從圖表中可以發現,2014年到2015年的成長幅度最大,全球交易成長了八倍,而亞洲交易成長了三倍。在亞洲部分,個人覺得相當可惜的是,台灣是全世界科技的中心,但為什麼台灣的金融科技卻沒有發展的這麼迅速,反而是新加坡、香港、大陸發展的比我們快。
|
|
What has changed?我認為有三個面向,第一是Economic / Political :在2008年之後,銀行在嚴格的法規要求下,面臨龐大的壓力,當銀行受到的規範及標準越高時,會間接影響到交易員的薪資(逐漸下滑),因此,轉換跑道的人逐漸增加,以往具有MBA背景的畢業生,畢業後會往大型金融機構就業,但近幾年的趨勢有所變動,大家都朝科技方面發展;另外是傳統的金融服務提供者較專注在高淨值的個體,導致有大部分的人被遺漏,這現象對於金融科技而言,是一個機會,讓全球的顧問可以進到這市場內,服務這群主要族群。
|
|
第二是Social / Behavioral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客戶對於銀行、證券商等的信任度降低,這是一個改變;另一個是千禧世代,即1980年代出生的人,他們的購買力高達20、21%,這是一個很大市場。
|
|
最後是Technical Innovation :許多銀行發現「技術負債」的問題。所謂的技術負債是當投資一項軟體時,該軟體僅有部份是針對公司所需求所設計,剩下的部分就被稱呼為負債,這種技術負債提高了銀行的經營成本;另外科技日益進步,採用移動式電話的成長速度相當快速,以臺灣為例,臺灣人口有兩千多萬,但卻有4千多萬筆電話號碼,電話數量比臺灣人口多;除了自動化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雲端,把我們的世界縮小。
|
|
有關移動科技的規模,根據圖表內容,目前全球統計32億的成年人中,其中有5億的人口是透過電話登錄銀行帳戶,100億的移動用戶,其中有32億的人口是使用智慧型手機,臺灣也是高密度的使用區域。
|
|
有關千禧世代,在美國有21%的消費者是千禧世代的人,英國成年人有接近20%是千禧世代,中國的消費者中有65%承認購買商品是為了炫耀,在韓國千禧世代的母親有高達91%每天會利用手機上網購物。全球千禧世代人口中,亞洲佔60%,預估2018年可以創造9兆美元的淨值,2020年時,千禧世代會是亞洲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到2025年時,佔全球勞動力高達75%。所以資產管理業者必須考慮到,現在他們的行為跟以往不同,不再適用面對面的行銷方式,而必須去思考相關應對策略。
|
|
現在很多人擔心機器人顧問可能會取代他們的工作,但其實應該換個角度思考,它是一項工具,可以協助你們接觸更多的人群,擴大主要市場的範圍。稍早與講師們聊到近年的交易量越來越小,我覺得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利用這些工具把資金引進到國內市場,這是比較重要的。
|
|
從全球貨幣市場基金來看,可以看到資金如何流入到FinTech相關應用方面,全球貨幣市場基金淨資產規模中,不到五年時間阿里巴巴的餘額寶,淨資產規模已高達900億美元,大約再4年的時間可以高達1300億美元,是什麼原因可以創造這樣的規模呢?第一,中國大陸人口眾多,龐大市場可以創造出這規模;第二個原因是千禧世代,他們為求致富,且具有相當快速的執行力,很快就加入投資市場。
|
|
數位達爾文主義,主要思考中心就是適者生存,因此「數位達爾文對於那些等待的人並不友善」,也就是說,若你只是等待,什麼也不做,就會被淘汰。因此我們要深思台灣要如何跟上潮流?要如何創造出未來?我認為如果我們要從硬體轉換成軟體,應該可以從教育方面著手,創造出一個環境配合相關策略,像英國跟新加坡就是如此。
|
|
接下來這張圖是World Economic Forum近期的研究,針對Fintech區分出六大功能,其中投資管理項目中包含賦權投資者(例如社群交易、機器推薦與財富管理)跟流程外部化。而流程外部化是指公司將例如KYC等相關流程處理外包給第三方業者負責,本身僅專注在最重要的業務方面。由於全球面臨利潤率的壓力,凸顯流程外部化的重要性,越來越多公司將流程外部化。
|
|
資金募集方面,2015年投入FinTech產業的220億美元中,大約有三分之二都在借貸跟支付方面,我自己也有相關的經驗,曾經接觸過Kickstarter-群眾募資,群眾募資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回饋模式,另一種是股權模式,其中股權模式目前在美國是不允許的,但在英國是可行的。至於群眾募資平台如Angellist跟Seedrs,Seedrs是一家英國公司,僅服務歐洲地區,它營運方式跟Kickstarter類似,但Kickstarter的募資方式以回饋模式,而Seedrs相反,是採取股權模式,讓投資人可以取得投資公司的股權,讓散戶也能參與IPO。
|
|
有關個人交易部份,目前的發展是跟自動化投資組合管理有關例如Motif,當投資者對於能源方面投資有興趣,卻不知道可以投資哪些股票時,就可用Motif搜尋所有能源相關,並建立一個投資主題,就直接投資這個主題組合。重點在於朝零佣金交易發展,這些動作可以擴大市場範圍,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
|
|
投資想法部分,如StockTwits、Etoro、ZuluTrade,是透過社交媒體渠道分享擴散投資想法,投資者可以互相分享投資組合,甚至互相比較參考。不過先前我閱讀了一篇有關推特的報導,提及有一次推特內流傳負面消息時,當天股市立即反應下跌,因為人工智慧系統接受的資訊來源包含推特等社交媒體渠道的訊息,所以當負面假消息流傳時,可能也會影響投資策略,所以利用自動化人工智慧也是會有風險存在。
|
|
接下來是研究與分析,有大數據、機器學習跟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例如Dataminr,它有一個人工智慧系統可以掃描所有新聞,以提供給使用者資訊,便於使用者判別投資;至於 Kensho則偏向提供分析資料;Estimize則目前僅在美國提供服務,它特別之處是在Estimize內有很多專業投資者分享投資想法。類似這樣的金融科技將日益增加,目前大多發展在美國跟歐洲,但也應該將這些引進亞洲發展,讓機構交易也朝向人工智慧操作的方向發展。
|
|
作業面部份,如在台灣相當重視KYC,且每個基金有一個編號,若遇到龐大基金數量時,作業上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因此可以思考利用雲端跟連接活動,如FUNDAPPS,它可用於大量資料的處理,台灣可以考慮發展這樣的東西,至於貨幣數位化我們稍後再做介紹。
|
|
最後是平台方面,在這方面資訊的安全性相當重要,著重的是強化合作與內容傳遞的功能,例如Symphony,該公司是由大型金融機構合作投資買下Perzo才成立的,它為客戶創造出「終端到終端」的服務,可以提高資訊安全性;Money.Net類似Blooberg,提供有多種資料與應用。接著分類式交易桌面,由於現在市場面臨利潤太低的現況,必須思考另一種新的替代方案,紓解面臨的困境。從這張簡報圖中,我們看到可以將交易所需要的資源分類置於電腦桌面,如社交軟體Symphony;工作站Money.Net、Activ、Intelligent Display;新聞或技術分析Estimize、SotckTwits等,如此接近四分之一的需求都可以被滿足,同時具備方便性及降低成本的優點,故受到公司的喜愛。
|
|
另外,有關Robo-Advisory(機器人理財顧問),可區分兩種部分來看,首先是授權的投資者,對於機器人顧問正面考量是數位平台容易進入、費用低等因素,而反面的想法則認為,此方式無法考量全部的財富規劃、彈性有限及投資表現尚未被證實等因素;其次是投資管理公司,美國的金融服務公司對於這趨勢採取不同的反應措施,如美國Fidelity和Betterment及Learnvest形成合作夥伴關係;Vanguard則擁有自己的機器人理財顧問,且已經管理超過45億美元資產。目前亞洲地區也在發展機器人理財顧問,臺灣應設法跟上。接下來看一個使用範例,當輸入個人的資料,如年齡、稅前年收入、流動資產價值等,機器人理財顧問就可以給予一個投資組合建議。
|
|
有關「區塊鍊」,相信大家都聽過比特幣,其背後最重要的科技就是區塊鍊。這個技術不只可以運用在金融業,也可以運用在其他產業。當區塊鍊建立後,我們可以藉此技術做到許多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跟智慧應用(Smart application)。區塊鍊還可以應用在數位化貨幣,如電子商務(E-commerce)、全球支付(Global Payments)等,亦可運用在紀錄保留方面,如衛生保健、投票等資訊。區塊鍊就像是一個網路,它是一個網路科技,提供源代碼,只要打開源代碼,人們就可以進入學習它們的應用程式界面(API),然後執行他們想要的應用方式。此外,區塊鍊有個特性就是任何記錄都會留存,因此當駭客入侵時,可以利用留下的紀錄進行反追蹤。在愛沙尼亞,就積極推廣區塊鍊的相關應用,國民擁有數位ID,政府服務、投票、智慧合約等皆建立在網路上。
|
|
最後是有關法規方面,這方面在亞洲遇到比較多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每個國家的發展歷程不同影響了各國法規的訂定方式,但我們也看到在全球有些接受度較高的國家,似乎已大體接受現行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正在改變,法規方面已經能夠追上現行趨勢,如英國與新加坡有興趣推動的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另外,在法規方面,特別要注意監管的碎片化(regulatory fragmentation),每個國家的法規都會有碎片化部份及需求,此外,還有外國所有權限制等問題,這也是讓一些金融科技商品無法聯合進入亞洲市場的原因,這些問題都需要一步一步去解決。
|
|
至於未來的下一步應該如何?是否能將先前提到的服務引進台灣?這些服務是否適合國內市場?我認為我們可以試著將這些國外公司引進台灣,向他們學習相關經驗,但目前這些公司是比較不願意直接跟亞洲進行接洽的,大多是透過代理商,原因之一是在亞洲,由於法規碎片化程度高,導至商品發展過程過慢,讓外國公司來亞洲發展意願降低,這方面,或許可以借鏡新加坡與英國的監管沙盒,讓我們可以有機會發展。
|
|
另外,社區建造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區塊鍊優點是分散化,並非集中式的。我們必須慢慢教育大家這項技術。現在金融業的狀況是集中化,要使用資料,就必須從金融機構的資料庫中拉出資料,在這過程中容易產生被駭客或資料遺失的問題;反觀,區塊鍊的分散化優勢,可以在網路上擁有不同點的帳號,需要資料時是用推的方式。所以,我們必須建造這個社區,無論是銀行業、證券業或政府,大家應該去瞭解它的優缺點,才能夠發展下去。
|
|
另外可以發展的是數位身份的框架,這點在我剛提到的愛沙尼亞及印度都有發展經驗可參考,最後就是下一代的未來發展,因區塊鍊技術並非侷限於金融業,其他產業也可以應用,未來交易方式有可能發展成類似古早交易方式,不再使用現鈔,我們可以去思考其他產業部份如何去發展。
|
|
以上是我今天針對目前金融科技發展現況大範圍的介紹,希望可以讓大家有全面性的概念,也謝謝摩根邀請我今天來演講,謝謝。
|
|
|
|
|
現場提問
|
|
Q:針對剛剛的演講內容,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有關於金融科技在投資管理運用部分,大多被提及的是機器人理財顧問,比較偏向行銷銷售方面的工具,但您有提及對投資研究方面的幫助是在市場資料、人工智慧(AI)等,想請問您是否有觀察到它的研究報告的品質?以後我們或許就不需要購買研究報告?再者,簡報中第15頁列舉了一些相關費用,其中技術分析面,標示「免費增值(freemium)」,請問他們的費用是如何計算?
|
|
A:針對第一個問題,由於金融科技是近期發展的新技術,大家都想要瞭解它的軌道,其中Estimize近期有些優於華爾街的表現,但準確率仍還在觀察中,不過它的潛力、比現行人力操作方式好的原因在於利用人工智慧,學習速度快且能吸收較多的資訊,反觀人的時間有限,能瞭解的東西也有限。第二個部份,您詢問的費用部分,詳細數字公司並沒有公布,需要進一步詢問,但總費用大概是一年兩萬二至兩萬四美元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