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區塊鏈到加密電子貨幣到雲端技術,金融科技已經改變整個金融產業,這個創新搭配上許多非傳統的業者,改變了銀行與客戶之間長久以來建立的關係,在消費金融和企業金融都是如此,使得現存的銀行必須重新審慎考量各自的經營模式,並檢視是否有新的模式可以遵循,而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其中的分布式分類帳本概念。
|
|
分布式分類帳本是目前金融業最新的技術,今年秋季在華爾街日報及相關金融論壇上都有許多針對區塊鏈的分析和研究,只是大家知道的時候已經是討論的後期了;雖然一開始大家對於區塊鏈技術非常熱衷及興奮,但在熱潮稍退後,目前在區塊鏈技術方面,許多銀行的發展速度是較為緩慢的。但我認為在熱潮稍退的現在,其實才能更仔細檢視它背後的技術是什麼,所以接下來我要逐一跟大家分享分布式分類帳本的意義、平台、背景及之後如何進行運用。
|
|
在2008年末期,全球金融風暴尾端,也就是數位平台和雲端技術出現的時候,網路上出現了一篇文章,是一位叫中本聰(中本史哲/Satoshi Nakamoto)所寫的一份論文,內容是描述一種被他稱為比特幣的電子貨幣系統。2009年1月,中本聰再次發文,進一步將文章中所描述的系統實體化,描述他如何用一個叫比特幣的計價單位,創造一個新的金融體系;在白皮書中,中本聰介紹比特幣是什麼,系統架構是什麼,他如何利用這個的機制把不同區塊的資訊進行加密,讓整個貨幣在點對點間的聯絡中,不需要一個中央的單位來進行管控或處理。不過下面我們要的討論不是比特幣的交易平台,而是它背後的技術,以及對金融機構來說,比特幣所帶來的技術如何被金融業所用。
|
|
其實從2007年開始就有區塊鏈的加密電子貨幣,2008年這些累積的技術集大成,以比特幣的方式出現,到了2009年的時候,由一小群對加密技術感興趣的資訊人員創造出來,一開始在黑市交易或加密交易使用,但在逐漸普及之後,金融業者發現這種技術有可能會顛覆整個金融業,於是在2014、2015年相關運用的白皮書出現,同時也有更多的主流研究人員針對這個技術進行研究。到了2015年中,大概在一年前,有個Ethereum 1.0推出了,它是一個具有智慧型合約功能的區塊鏈平台,這個系統架構讓我們所熟悉的一些金融交易可以快速被進行審查。2015年年底,許多金融機構陸續加入R3聯盟,以共同瞭解比特幣背後的技術如何用在現今的金融業上,DTCC也非常積極參與相關的討論,加入了第一個開放碼的相關討論團體,並於2016年第1季時推出了DTCC的白皮書;同時DTCC也加入了Hyperledger超級帳本的計畫,以及進行一個ASX的合作夥伴計畫,這個計畫有超過100多位成員,包含分布式分類帳本與醫療保健等不同產業的公司,大家都想要瞭解區塊鏈會對金融系統帶來怎樣的變化。
|
|
過去傳統的金融業用的多是中央式的管理,也就是由一個銀行或金融機構在中間管理所有交易,以及現在很多跨國銀行所採用的分散式管理,也是以中央管理為概念,透過各個中央的管理點連接在一起以擴大影響力。而我們這裡討論的分布式管理,並沒有這種中央式的管理,完全以點對點的方式來進行連接,現今可以用點對點的方式將所有的點連接起來,靠的就是網際網路的快速傳輸能力。
|
|
分布式分類帳本的概念,對金融業是一個全新的模式,對DTCC和其他業界公司來說,這種技術讓我們感到非常興奮,分布式分類帳本影響我們管理及儲存資料的方式,它同時是一個網路體系也是一個大型資料庫。以基本架構來說,它就是一個包含各種交易資料的資料庫,以區塊鏈的方式呈現,目前業界已有一些運用分布式分類帳本的新模式推出,當然前提是要有保護及隱密性,所有的交易都必須要加密,要有各自的數位簽章。
|
|
我們現在所看到最新的技術是運用每個節點的運算能力來進行加密及解密,比特幣有所謂挖礦的概念,挖礦的意思是電腦在進行加密解密的動作時,當成功解密時就能獲得一定的比特幣,這等於是每個節點貢獻出電腦運算能力和時間所獲得的回報,此外,當解密出來分發送給所有的節點時,就會被當作一組新的密碼來使用,因此在這種分布式的模式裡,是沒辦法單就一台電腦或幾台電腦組合起來完成密碼破解,所以它的密碼強度是非常高的,再加上由於資料是分散到各節點,所以沒有所謂那一個節點被破解時,整個資料庫都會被損壞,或是所有資料就會外流的問題,所以就整個金融體系及系統管理上來說,反而是更穩定及安全的。
|
|
目前金融業已有很多使用分布式分類帳本的例子,第一個是在紀錄的保存部分,特點是可以多方共享及交易紀錄無法改變、無法調整等,其實在這個部分DTCC投入很多的精力,希望可以提升這部分的驗證機制;第二個部分是價值的移轉,也就是可以有多方進行交易結算,以節省結算週期、處理國際收支、結算與交割等作業,在這部分因為一般資產的交易已有高度的自動化,所以DTCC看到較大的商機是交易成本高且較複雜的交易產品,因此可節省的交易成本;第三個部分是智慧合約,這部分目前還處於發展階段,因為要建立這種智能合約的語言並不容易,且法規上也要能夠同意,我們認為這部分發展大概還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特別是我們需要產業內各個公司一起合作來同意相關的術語、同意相關分類方法,這樣子才能建立共識,確保智慧合約大家都能夠接受。
|
|
目前DTCC參與了4個不同的計畫,一個是要取代已過時的CDS資料庫,我們現在正與廠商簽訂合約,希望能在2017年初開始進行試用;第二個計畫,是改善我們處理購買合約、附買回合約的處理方式,我們跟不同的廠商進行合作,也預期在2017年初開始進行試用。另外,我們也跟廠商及同業一起合作進行軟體的開發,這部分需要廠商願意投入資源在這個超級帳本計畫,因為整個業界非常重視永續發展及互容性,且我們也清楚地意識到不能夠一開始選定特定的技術,必須要確保所有的解決方案在未來能夠繼續運作,也因此我們另外兩個計畫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技術,希望可以擴大對技術的瞭解,以及尋找各種技術的使用方法。
|
|
我剛才提到了很多的商機,接下來我也要談一談這種技術的挑戰。分布式分類帳技術的發展常常被拿來與網路發展相比,但是我覺得它的發展其實更適合與70年代的資料庫技術發展相比。在網路開始發展的時候,公司將資訊放上網站,公司在做這些事的時候,並不會影響到原來的交易,只是把一些靜態、可以共享的資訊放在網路上,因此網路基本上只是交易系統或是與客戶交流的管道,而不像分布式分類帳一樣是一個核心的帳本,因此我覺得這種技術反而比較適合與資料庫技術的發展相比。就資料庫的技術發展上,SQL是過去30年來大家建立的共同程式語言,許多資料庫就是使用SQL,但是就超級帳本或是分布式分類式帳本而言,目前技術還沒找到共通的語言,所以我們必須先建立一個共同的語言才行。雖然有些媒體質疑這個技術是否會被廣泛的使用,且目前分布式分類帳本技術進展的速度的確也沒有那麼快,但我們認為這是因為這個技術還太新,因此大家在採用上比較謹慎。
|
|
在2016年底,回顧這整個技術的發展及未來的計畫,我們認為這個技術非常有可能在未來10年內或10多年後改變整個金融產業,我們是在正確的道路上進行,有很多組織正在研究這項技術,也有很多廠商嘗試用不同的模式加入這樣的平台。目前在美國至少有6種不同的廠商,以同樣的案例、同樣的資產類別,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換句話說,一個投資人或一個金融機構,可能要面對幾百種、幾千種不同的分布式分類帳,但這些分布式分類帳都沒有統一的標準及互相操作性,所以建立一個一致性的標準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因為如果沒有標準和互相操作性的話只會更複雜,反而沒辦法達到我們原先希望簡化整個交易模式的目標。未來我們除了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測試這種新模式,以及建立一致標準與相互操作性外,也要整合企業原有的架構,包括排程、監控系統、安全系統等這些要進行整合。當然,有測試就會有失敗的經驗,但也惟有不斷從失敗經驗當中學取教訓,透過不斷嘗試發現錯誤,才能知道這技術是否能持續發展被使用下去。
|
|
另外就是交易的成本部分,因為企業相關的基礎架構還在建立中,所以分布式分類帳的成本究竟是多少,目前仍在研究當中。除此之外,分布式分類帳只是一種科技工具,並不是萬靈丹,舉例來說,如果進行資料分析就不能使用分布式分類帳系統,此外這個技術的使用,還需要許多方面的配合,例如若要停止一個自動化的智慧合約,過程往往非常複雜,雖然叫它智慧合約,但如果這個自動合約出現錯誤,還是要有人為的介入,需要有人去終止合約的執行,甚至要有人去擬定交易規則以確保交易的完整性,並確保裡面沒有病毒的侵入、符合各國法規的規範以及確保主管機關可以監控。
|
|
我們認為現行的中央式系統,是可信賴且相當穩固的,但分布式分類帳可更進一步提升現行系統的成本效益與風險管控。現今的金融市場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筆的交易,這些交易必須要有相當的安全、信賴及流暢性,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對這個金融體系有信心,而我們看到很多新的技術出現,提出這些技術的許多公司都只是兩三年前成立的,他們對於投資人資產的保護並不感興趣,因此我認為在現有金融體系中的銀行、集保機構及資產管理公司,反而才是最適合發展金融科技的機構,才能夠在帶來最好的科技的同時也保障客戶的安全。
|
|
最後我想要分享三點結論,首先,我們對於分布式分類帳的技術非常的興奮,因為它可以改善整個金融體系的基礎架構,只是這技術還非常新,還有待成熟及整個體系的建立;第二,這個技術的應用是需要被治理,所有金融交易的處理都必須被持續的監控,特別是在危機發生的時候更需要有監控;第三,這個技術能更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是如何整合現有各式各樣的分布式分類帳,因此我們需要跨界合作、需要更多的意見,這個技術才能更快的發展。DTCC非常願意跟世界各地的同業合作,來尋找未來的發展機會。
|
|
|
|
現場提問
|
|
Q1: | 針對這個技術,我們看到很多新推出模式在市場上的壽命越來越短,請問就您的經驗及了解,由整個產業一起來推動的機率有多大?或若有政府介入推動,新技術成功的機率有多大?就這個新技術的標準化與展望,您有何看法?
|
|
A: | 我覺得在不同的市場可能會有不同的做法,但大家最終目的應該是希望全球標準一致性。另外,在很多市場、當地政府及主管機關最在意的是這個系統的安全性與穩定性,以及國內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及安全性,他們勢必會監控、監管及監測這個機制,所以政府扮演的應該是監控的角色,而不是主導推動者,我覺得這個平台技術最後還是會由市場提供,我們覺得可以由業者持續進行開發,建議有興趣的金融業者可以跟相關的業者合作,因為大家的利害關係是一致的,如果最後平台推出後,使用者人數增加,就代表這個技術可以繼續推廣,若是純粹仰賴政府機構或研究機構,花費的時間可能會很長久。此外,政府在意的是安全性和穩定性,但是業者希望的是快速把技術平台化並運用到實際層面上,因此若希望能看到技術平台化,還是要和產業內業者合作。
|
|
Q2: | 在簡報一開始,您提到今年華爾街日報或是其他主流媒體對於區塊鏈的報導似乎有退燒的狀況,但在亞太地區,這個熱潮反而還沒興起,大家對於區塊鏈或是相對應的技術應用似乎還沒有開始討論;同時您也提到目前已有一些聯盟/夥伴關係在研究這個技術如何實體化,請問對於有興趣的亞洲企業或銀行來說,是否可以提供建議和做法?
|
|
A: | 我覺得這個新技術有趣且吸引人的地方是這個技術是建立在一個共享平台的概念上,在這個體系下沒有中央控管的角色,目前對於不同國家不同的地區的連繫,大家習慣傳統式中央控管體系,因此想把這個體系推廣到全球市場,我相信對各個地區各個國家都是新的挑戰。我在金融體系待了很多年,看過很多大家推崇的新技術在一陣熱潮之後就退燒,但以我的經驗來看,對於這個藉由全球共享平台的成立所產生的技術,我是蠻看好的。 |
| 如果想要介入或參與這個新的技術,我認為必須先考量到當地的法律對於分類帳的定義是什麼?以及對應隱私權或安全性的要求,這是大家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對於企業或銀行來說,當然希望找到一個最安全且有效的經營模式,以我們接觸過的一個澳洲業者為例,他們在考慮說是否要用比特幣這種新的技術來打造新的交易平台時來找了我們(DTCC),我們討論的時候,發現要推出這種新技術平台所需成本是低於他們使用傳統金融模式所維持的中央控管體系,結論是使用分布式分類帳本對這家業者是較划算的,我認為當這個情況逐漸為大家發現及接受後,這種技術就會慢慢推廣出去。 |
| 但是如同我前面提到,法律面的問題要先被克服,接下來還有技術面、財務面及成本面的問題需要克服及考量,此外還有一些基本觀念需要被改變,例如一般金融機構都會想在各地設代表處,例如在台灣有個台灣分行,在某個地區要有某地區分行,這個概念也是需要改變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1995年網路興起的時候,大家其實對於網路的概念並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是一個神奇新技術並不知道它的影響是什麼,我們現在面臨同樣的情況,對於這個技術有興趣的人員及已經參與到這個技術裡面的人員,大家都想找到一個可以適合新技術平台的商業模式,目前還在尋找過程當中,而聯盟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建構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可以實際使用的商業模式,或許參與聯盟也是一個可行的做法。
|
|
Q3: | 首先,感謝您簡報中所分享的資訊,區塊鏈或是金融科技確實是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我想請問假設從1到10,1表示這個技術還在初期,10表示這個技術已經成熟,就這個量表來看,這個技術平台目前的技術面、落實面和其他相關法規面而言,成熟度是多少?就美國地區來說好了,這個技術的成熟度從1到10,您覺得大概是落在哪個位置?
|
|
A: | 我想這個技術成熟度絕對不會是0,但是我覺得目前可能連1都不到吧!事實上就很多技術發展的歷史來看,在很熱烈討論的時候,根本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這個技術現在就是在這樣一個早期階段,很多現在我們積極討論的公司5年後可能都不存在,所以如果要說發展程度的話,我覺得是在0~1之間吧,但我認為有興趣參與的公司不能太小看它。 |
| 要瞭解金融體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架構,所謂的比特幣或電子貨幣,絕對不是單純的把電子貨幣從一個帳戶轉到另一個帳戶這麼簡單而已,雖然它的基本架構可能是如此,但在金融體系的體現絕不是這麼簡單,對於金融機構來說我們要看的不僅是技術本身,而是要看它對整個金融環境帶來的改變。在金融體系中,有金融機構、投資人、股東及中間人各種不同的角色,他們所扮演的功能和職責不同,5年之後會出現怎樣的變化?銀行是否就此消失?我認為中間人還是會存在,因為對於一般消金客戶來說,不會把所有資產一次換成電子貨幣,但勢必會有些公司開始使用這種虛擬貨幣,這樣討論下來,就你剛所說的這個量表,可能有超過1或2吧,不是剛所說的0到1這種早期吧!只是現在需要有的是更多的溝通及討論,才有辦法瞭解什麼商業模式是適合這種新的技術,不只是相關的科技公司或金融機構,甚至連央行或主管機關都會被拉進來。我相信接下來幾年這個技術是會緩慢成長的,可能是5年、10年、15年?正確的時間點我不知道,但是遲早會有個時間點這個技術會急速成長,這是可預期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