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座談:HEDGE FUND商品之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
座談主持人:
    施羅德投資管理GAIA系列避險基金產品及業務發展部門主管Andrew Dreaneen先生
與談人:
    聯博資產管理公司資深副總裁/董事總經理/另類投資產品部門主管 Christine Johnson女士
    瑞銀資產管理對沖基金資深投資組合分析師Ephrem Shiu女士
    摩根大通集團另類資產管理對沖基金亞洲(含日本)投資服務事業部執行董事Peter Gray先生
    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投資平台執行董事Tim Gascoigne先生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各位貴賓早安,謹代表施羅德投資、聯博資產管理公司、瑞銀資產管理公司、摩根大通集團及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感謝大家參與本場次的論壇。本場的主題是另類投資商品之發展現況及未來趨勢,身為主持人我想先針對主題做個簡單的介紹,然後再介紹我們今天的與談人。
請看投影片,這是我準備的一些數據,最左手邊第一張圖表,可以看到另類投資包括私募基金、避險基金、不動產證券化等,今年的總資產規模大約為10兆美元,預估10年內到2020年會成長至18兆美元,這將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也代表很多的商機。另外,以整個產業而言,另類投資代表的是較高的管理費,對資產管理公司來說,代表的也是比較理想的所得來源,但是,另類投資有它的風險和困難度,因此,如何為客戶創造出值得信賴的投資,便是資產管理公司的課題。
接下來請看右手邊的圖表,目前亞太地區另類投資資產規模約為4兆美元,大部分配置在避險基金以外的其他另類投資上。以全球的角度來看,避險基金的投資規模大約為2.7兆美元,大部分在北美跟歐洲,亞太地區的避險基金投資規模大概是1,670億美元,跟全球的2.7兆美元相比是相對較少的。但如果我們更細看這2.7兆美元到底由誰管理?可以看到亞太地區所管理的金額大約是2,010億美元,這比剛剛提及的1,670億美元再多一點,這對亞太地區或台灣的資產管理公司來說應該相當有興趣,因為對避險基金或退休金操作而言,這市場相當龐大。
最後,是和避險基金有關的新聞,我儘量把正面跟負面的消息都放上來。我們看到和中國有關的是中國主權基金,他們相信亞洲的避險基金市場是一個可觀的獲利來源,也覺得過去幾年這方面的市場已經有了相當的成長;另外,第二張投影片可以看到亞洲避險基金的表現打敗了全球基金,年化報酬率是9.5%,而一般全球基金的報酬率是5.7%;最後看到的是,以經理人的角度來說,在亞洲進行避險基金操作的公司收到的費用較高,但成立的家數不多,且避險基金的成立數已經連續三年下滑了,以上是亞洲目前的狀況。
接下來為各位介紹我們的與談人,我們今天與談人的資歷都非常顯赫,我最左手邊的是Tim Gascoigne,他是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投資平台執行董事,他的旁邊是Ephrem Shiu,是瑞銀資產管理對沖基金資深投資組合分析師;而在我的右手邊的是Christine Johnson,是聯博資產管理公司的資深副總裁、董事總經理及另類投資產品部門主管,然後最右手邊的這位是Peter Gray,他是摩根大通集團另類資產管理對沖基金亞洲(含日本)投資服務事業部執行董事,摩根大通的另類資產管理其實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家對沖基金之一。
這場次的論壇有幾個重點,若時間來得及的話,希望全部都能談到,第一個是避險基金目前的發展和未來趨勢是什麼;第二個是投資避險基金時所面臨的挑戰,對投資者的挑戰是什麼、對基金公司的挑戰又是什麼;同時我們會談到亞洲避險基金產業的未來方向,以及未來成長性是什麼;另外,過去我們看到另類投資是以資產充裕或頂層高資產客戶為主要客戶群,我們也希望可以討論如何設計最適合他們的產品,這些是我覺得可以破冰的幾個問題。以上是簡單的開場,接下來我們開始今天的與談。
首先,請問Christine,有時候所謂優秀的經理人不容易找到,可能10個人中只有1、2個,30個中也才只有少數幾位而已,請問您覺得到2020年這些避險基金經理人是否還會留在市場上?避險基金的管理費定價大概會是多少?

與談人Christine Johnson女士:基本上我們認為市場上一些優質的避險基金經理人,到2020年還是會持續留在避險基金市場上操作。但是在市場產品上會有些變動,包括增加新的操作策略原則如指數型的避險基金操作,也就是比較類似傳統的股票型基金。所以,以光譜上來說,到2020年可能會有一小部分的避險基金是繼續收取高管理費,而另一個極端則是採指數型的計量式投資策略,只收取50個基點的管理費。我們覺得未來可能會有這兩個極端產品,投資人可以依據自己資產配置偏好自由選擇適合的投資策略產品。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謝謝。接下來請問Ephrem,面對大數據的時代,在金融市場上要獲利的方式非常多,請問您認為傳統的投資策略和計量投資策略,哪種比較好?

與談人Ephrem Shiu女士:謝謝您。我覺得這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到底是主動式管理比較好?還是用指數型計量式的方式管理比較好?這就好像在問藝術跟科學何者比較優秀一樣。我覺得最好的策略是可以打敗市場、領先市場的策略。回想15年前,所謂的避險基金是必須要走在市場前才可以,這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基本上避險基金要做得好,就是在投資上要能比其他的經理人做得更好才行,只是要在任何時間點都能找出最優秀的經理人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另外,如果以技術面來說,例如計量型的投資策略,不管用的是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等,都越來越有吸引力。多年前計量模型有點像黑盒子,沒有人知道計量模型在做什麼,可是隨著大數據的時代到來,越來越多人可以接受計量模型,也比較熟悉這個方式了。我的結論是,就以避險基金而言,我覺得只要它可以表現得比其他基金還要優秀,就是一個好的避險基金。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請問Peter,您覺得例如索羅斯、Ray Dalio這些優秀的避險基金經理人,誰是最優秀的?

與談人Peter Gray先生:我覺得穩賺不賠、都不會讓客戶賠錢、同時也不收取管理費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是最優秀的,只是,想當然這種經理人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只好稍微折衷一下。當然我們都希望能夠儘量找到最優秀的專業經理人,有自己的長才、專業背景、不論是管理風險或投資上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管理基金時,能妥當地平衡風險與報酬。只是所有的報酬都伴隨著風險,你絕對不會希望經理人承擔的風險高到無法負荷而整個垮台,所以,對於經理人的篩選上要有一些折衷。例如選擇各方面都做得還不錯的經理人,如D.E Shaw等,或者像是Deerfield的經理人,這類獨立的放空做多型避險基金經理人,他們過去表現一直都非常好。另外,再優秀的經理人都會有自己的弱點,會有馬前失蹄的時候,因此,以投資來說,瞭解經理人的優勢及其不足之處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也要看投資人要的是什麼,例如想要穩定的報酬所選擇的經理人,和追求高報酬並可以承擔高風險這種投資策略所選的經理人,又是不一樣的。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請問Tim,現在常常有人在問大學畢業生最好進入哪一個產業,是進入金融業、科技業、媒體業、還是其他產業呢?如果請您給兒子、女兒、外甥女或是姪子一個職涯建議,你會建議他們加入基金產業嗎?即使現行存在許多挑戰,你還是會建議嗎?

與談人Tim Gascoigne先生:這個問題很好。避險基金已經存在15年之久,一開始的運作比較像是創業的方式,由基金經理人管理資金,用一個較不受限的方式來創造報酬,讓客戶可以賺錢,然後收取管理費。過去幾年以來,避險基金產業已有快速的發展,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後有更大的變化;有段時期避險基金創造了相當高的報酬率,但過去這段時間,由於波動性增加,報酬率已經沒有那麼好,只是近來因為QE的關係,不管是什麼樣的投資工具,報酬率都受到壓抑,相較之下,避險基金似乎又變得比較有吸引力了,如果大學畢業生想要加入這個行業,我會建議先在銀行歷練2~3年,先做訓練,然後再加入,才比較能夠瞭解整個金融市場的運作,甚至可以為避險基金帶來一些他的才能,這樣對於避險基金公司而言,才是有助益的。我當然也會建議我的兒子要更注意金融市場,但是他想要成為演員,或許他比較有創意、覺得演員比較適合他吧!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Ephrem,我要請教您的也是關於大數據及計量金融的影響,對從基本面選股及多空策略的經理人,似乎帶來很大的挑戰,您覺得原因是什麼呢?特別是現在美國可能要升息,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也要上升,您們覺得是不是整個環境改變了?現在比較像是資金面還是技術面的行情?計量金融會是比較吃香的嗎?

與談人Ephrem Shiu女士:我覺得現在討論這個問題正好!雖然媒體常常批評避險基金表現不好,但大概在一個月前,我們看到很多主動式管理的經理人表現非常好,且只要是選股正確的避險基金,過去一年的報酬表現都不差。另外,現在有很多新的計量模型,例如機器學習、大數據等,但我並不認為它會對主動式管理的經理人帶來太大的衝擊,因為我覺得大家都會希望有分散化的投資組合,包括計量的、主動的、被動的混合投資組合。反而是對計量經理人而言,真正的挑戰是川普總統!為什麼呢?因為量化模型需要有非常乾淨、穩定及可靠的資料,但是川普當選總統後,他講一句話,可能五分鐘後就不算數,這樣資料會變成垃圾進垃圾出,會產生很大的問題,因此資料價值跟真假還是需要人為的判斷,所以,我覺得人們並不會因此失業,主動式管理人還是有存在價值。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請問Tim,我們看到過去這一、兩年,不管是紐約、加州的退休基金都降低了他們在避險基金的布局,請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嗎?背後的因素是什麼?

與談人Tim Gascoigne先生:就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CalPERS)表示將減少避險基金部位,我覺得它的避險基金部位很小,對避險基金產業影響不大,但我覺得原因應該是在於目前很多的避險基金跟策略,很難擴大它們的布局以提高報酬。我們看到以避險基金整體產業來說,流動性的另類投資越來越流行,過去五年來有很高的成長率,在歐洲它的成長率是每年20%,在美國甚至有40%的成長;不過在流動性另外一端的一些策略,也相當有趣的,加上一些流動性或投資公開市場等策略近來的報酬沒有特別高,所以我們看到部分資金流向其他策略,我覺得這是蠻自然的現象;此外,例如CTA或是追蹤趨勢的人,他們從2009年到2014年中期表現沒有特別好,因此很多人就放棄了它,但從2014年中期到2015年,這九個月它卻有很棒的報酬。所以,我想重點是在於我們要瞭解為什麼有些策略表現得不錯,有一些策略它在某些市場跟法規環境下表現得不好,換言之,挑對經理人非常重要。我覺得每個經理人、每個策略都有它的價值,特別是在多元資產投資策略中,每個投資策略都很重要。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謝謝。請問Christine,就避險基金的價值來說,十年前主要是創造超額報酬,請問現在它的價值還是一樣嗎?機構投資人、散戶投資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嗎?

與談人Christine Johnson女士:我們認為避險基金的價值,是在不同的市場循環或景氣循環裡創造超額報酬。它可能有不同創造超額報酬的方式,當然在一個高流動性、高Beta的市場裡,要跟上股票報酬並沒有那麼容易,所以,我們認為經理人必須要有不同的思考模式。雖然在過去這5~6年來環境很不一樣,但就避險基金的價值而言,即使有所改變也不是太大,例如市場上雖有1萬檔的避險基金,我們會注意的還是只有那500檔。當然,還有一個是手續費跟管理費的門檻,過去這幾年來避險基金面對最大的壓力就是管理費要收多少,對散戶投資人來說,過去可能並不在乎這部分,因為避險基金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讓他們可以去配置資金,可以去找最主動管理的經理人,但這也意味著風險,這個風險就是必須教育散戶投資人瞭解這些不同策略的基金是什麼,這部分有些機構投資人已經相當瞭解,因為他們過去一直都有配置資金在避險基金上,但對散戶投資人來說是最近才開始接受避險基金,現在才開始慢慢學習各種策略避險基金的價值。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謝謝。請問Peter,最近您從紐約搬到新加坡,加入摩根大通的另類避險基金,我想請教您兩個問題,從紐約這避險基金聖地到新加坡去,您看到最大的改變是什麼?另外,就是您覺得亞太地區偏好的策略是什麼?

與談人Peter Gray先生:我覺得紐約或歐美地區跟亞洲最大的差別,就是亞洲投資人現在還是把避險基金視為一個非常極端、不一樣的資產類別,他們會把避險基金獨立出來,當作是一種很不一樣的投資工具。但是,我們會鼓勵大家去改變他們的觀念,因為,避險基金也是一樣在交易股票或一些資產類別,只是擁有的自由程度比較高,所以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資產類別。我覺得現階段要做的工作,是要說服亞洲投資人瞭解避險基金對投資組合可以帶來的好處,要讓他們瞭解避險基金的價值,在歐美地區,我們已經不用做這些事情了,至少就機構法人投資人而言,他們的投資組合中一定會有避險基金,只是分配的比例多少。
此外,最近我們花很多時間想要說服亞洲投資人,將投資策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就是所謂的投機型的信用策略,包含直接借貸、放款、訴訟融資等,它的特色是跟大部分的股債市相關性跟beta都非常低,且對於利率也不敏感,現在投資人都在尋求收益,我想投資人如果要追求收益的話,要犧牲的可能就是流動性,而我們知道在亞洲的退休金協會中有一筆所謂的流動性預算,所以,我們現在正與亞洲的投資人溝通這件事情;另一個策略就是計量型策略,我覺得相較於歐美,很多亞洲人投資人挺青睞計量模型這種系統性的方法,尤其是我們看到一些級別比較高的機構法人投資人,把很多投資部位放到由人工智慧來處理的投資,所以他們挺重視計量模型這個領域,對他們的投資組合可能帶來的影響,特別是他們希望績效能領先群倫,而計量投資績效跟國際股債市beta相關性非常低的特性,對機構法人投資人來說是另一個alpha的來源。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提到總報酬,我們常常討論總報酬中,有多少要給基金業者、多少要給投資人,我們看到今年報酬一度可能是負的,還好下半年有一點復甦,整年加起來大概是8~10%。我想請教大家,如果避險基金總報酬是10%的話,您覺得有多少是應該給基金業者跟通路?多少是投資人的報酬率?您的答案會因為地區而有所不同嗎?

與談人Ephrem Shiu女士:我想我會換個方式回答這個問題。基本上,我會覺得你必須要在這產業時間夠久,才會知道實際上能夠配置的金額比例是多少,當然你必須要跟其他關係人分享獲利,才能夠持續進行投資,也就是說如果以公司而言,必須要讓經理人能夠分一杯羹,他們才願意繼續待在公司裡,所以,我想如果以去年來看,好像有些管理費開始下降了,對於有些投資人來說,它好像是比較便宜的意思,但是其實您剛剛提出來的問題是為什麼他們降低管理費?是因為他們的報酬率降低了嗎?因為環境不夠好,所以他們願意降低管理費嗎?還是有其他什麼原因?所以,不要看到資產管理公司降低管理費就非常的高興,因為,降低管理費可能表示說他們經理人拿到的也減少了,但這不是一個正的循環,而且如果整個大環境不好的話,有可能管理公司會願意收比較低的管理費,但這也不是一個好的方向,我覺得還是要視供需而定。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我想再補充一點就是,幾年前我們在瑞銀倫敦總部討論時,當時我們大約有七千億的資金是放在避險基金上,我們討論總報酬應該如何配置?結果大部分的回答是大概30%應該是給經銷商,70%應該是給終端客戶。也就是當基金成長10%,實際上操作基金的人大概拿3%,只有將近7%留給投資者而已,所以,我覺得其實是要依預期報酬是成長10%還是5%來決定。不過,基本上還是需要把它包裝成投資人可以接受的策略,這才是最主要的重點。接下來,想請問在亞太地區或臺灣,有沒有看過任何本地的避險基金推出呢?

與談人Tim Gascoigne先生:就亞洲地區,我們看到跟過去幾年成績似乎相當亮麗,雖然之前可能一年有30個新的基金成立,今年到目前為止才只有16個而已,相對來說今年成長是有比較緩慢,但我們也看到還是有一些不論是總經方向或其他的避險基金推出來,所以,亞太地區有成立新的避險基金,但數量不多。只是儘管目前成立的數量不多,但在已經核准的避險基金中,大部分還是以美國的公司為主,有些是歐洲的,而臺灣目前核可的避險基金中,還沒有臺灣公司所推出的避險基金。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既然談到臺灣,想請問你覺得以臺灣的資產管理公司而言,如果他們希望在未來推出一個境內的避險基金提供給境內投資人,有什麼做法呢?

與談人Ephrem Shiu女士:如果我們借鏡其他國家的話,以日本為例,之前很多人很喜歡到日本成立基金,但這是十年前的事情了,主要是因為後來日本主管機關針對境內國民要成立避險基金訂定了很高的門檻,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日本公司反而寧可到新加坡去成立避險基金;在香港也碰到相同的情況,一樣在十年前訂定一個非常高的門檻,使得當時很多想推出避險基金的公司,只有3成或4成的公司可以達到這個標準,所以,我會希望主管機關不要把避險基金的成立門檻設得太高,因為,有時候反而是管理過頭了。基本上,我們希望避險基金在操作上儘量地透明,但也需要給它多一點的空間,如果把標準訂得很高的話,大概沒有人想要成立避險基金了。以臺灣過去十年而言,有幾檔做得相當不錯,但主要的挑戰大概都是來自於其他亞太地區的競爭對手,離中國比較近例如香港。但這也不表示因為距離近,香港會永遠都是個適合成立避險基金的地方,說不定之後如果法規有所變動,臺灣也會成為一個適合成立避險基金的地方,所以,我會覺得對臺灣本地的業者來說,應該是要儘量鼓勵政府不要設立太高的門檻。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好的,目前我們看到一些研究討論的是避險基金有幾個成長速度非常快的區域,包括像一些原本沒有辦法接受避險基金的客戶,也開始可以投資避險基金了。可以請您稍微分享一下,這些高成長地方或流動性高的另類投資,接下來大概主要的推動要素是什麼嗎?

與談人Christine Johnson女士:以我們的角度來看這些投資策略時,我們過去幾年看到的是不見得所有基金都必須要有一個閉鎖期,我們是可以接受譬如說每天是有流動性的,或以週為單位計算的。對於投資人來說,在避險基金上的配置本來就是比較不容易的,但對於避險基金經理人來說,他們採取策略便是提供比較高流動性的投資策略,這個對於投資人而言,也是比較安心的,目前有些比較高流動性的策略做得不錯,不見得一定都是用私募的方式進行。另外,我們覺得對亞洲投資人來說,很多人已經開始對避險基金感興趣了,而在美國、歐洲,當然這一直都是比較大宗的,以美國狀況而言,在2011年散戶投資人全部一窩蜂地投入所謂的另類投資,基本上他們沒有做任何選擇,你賣什麼給他們,他們就買什麼,所以,當時只是市場上一窩蜂地在投資另類投資,他們並沒有特別仔細篩選,但我覺得對於散戶投資人來說的話,最重要的是要瞭解這個產品是什麼、這是不是適合我的產品;反觀歐洲,我們看到有不少是機構法人進行投資,而不僅是散戶投資,它的市場是比較平衡的。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謝謝。在開放在場來賓提問之前,我們先給所有與談人一點時間,讓他們簡單做個總結,譬如說就亞太地區來說、或全球的法人機構投資人來說,2017年你的看法是什麼?Peter,請。

與談人Peter Gray先生:首先我們認為2017年是對投資人較友善的一年,就避險基金來說,勢必也會有些機會,而在選擇資產方面,我們認為股市價格可能已經飆得太高,但這也代表有些獲利了結的機會。另外,2017年我們想跟投資人做幾點溝通,包括希望他們瞭解避險基金是一個長期的投資策略,客戶每個月或每一週緊盯著報酬率的思維,是和避險基金的操作相違背的,若要投資避險基金,我會建議至少要把投資時間拉長到2~4年的時間,而不是要求每一週或是每個月要創造正報酬;再者我們希望讓投資人知道,其實目前在一個波動性高、投機環境較強烈的市場裡,一些信用或債券會是較適合的投資方向,它們不見得叫做避險基金,但這些信用市場是另外一種可行的另類投資,我們會跟投資人說明整個市場變化的方向;另外,我們希望投資人瞭解投資避險基金所帶來的優勢是什麼,以及如果投資策略較不具流動性時,它的優勢在哪裡?這些都是我們想跟投資人溝通的資訊。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謝謝。Christine請。

與談人Christine Johnson女士:基本上我們會持續地推動客戶教育,例如是否有其他多元資產策略、避險基金跟投資人比較熟悉的單一經理人的投資策略之間的差異等。另外,確實有一些資產是流動性比較高,但我們覺得投資的風險溢酬才會是接下來決定價格的關鍵要素,相信這點會是機構法人、散戶投資人都感興趣的。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謝謝。Ephrem請。

與談人Ephrem Shiu女士:以瑞銀來說,我們擁有許多客戶可以投資的有潛力產品,不論是高流動性或低流動性的產品,我想我們之後會做的是為客戶創造一些所謂的解決方案,因為他們可能希望在避險基金上面做些不同的配置,與其他們自己投資,反而希望能有專人可以幫他們選擇哪一檔比較合適,所以,我們會往客製化的方向走。另外,我們的一些法人客戶,認為亞洲市場很有潛力,因此我們也會提供更多以亞太地區為主的產品。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謝謝。Tim請。

與談人Tim Gascoigne先生:未來我們在提供客戶產品時,會使用所謂的槓鈴式策略,也就是一部分用非常高流動性的產品,另一部分則搭上比較穩定、固定報酬式的產品,不管是用CTA或是總經策略等,主要是要平衡風險和報酬。不過,對客戶而言,不管是所謂的另類投資,或特殊、不同的投資管道,基本上都是想要尋找報酬高、但跟市場相關性低的投資,這才算是較適當的另類投資。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好的,謝謝。施羅德明年會重視這個部分,特別是另類投資,我們大概會投資3百億美元,大約有170億是在這種較具流動性的類型或多空的策略,另外有130億會放在房地產這種流動性比較低的。另外,我們也會投資一些新的人力,如僱用投機式相關投資專家,我們認為另類投資跟避險基金明年會是施羅德一個非常重要的業務。
在開放大家提問前,我想先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基本上我們對這個產業未來的成長還是非常的樂觀,當然有非常多的挑戰,有一些短期之內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績效,有一些則是長期的結構性問題或挑戰,例如ETF的成長、成本的架構、富裕客戶的要求等。當然,我想這些危機通常也是機會,我們應該還是要保持樂觀。接下來我們開放大家提問,不曉得在座各位有沒有問題。
現場提問

Q1:我是來自DTCC的John Wu,想請教所有與會貴賓,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黑天鵝事件,例如英國脫歐、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請問這種黑天鵝事件對於未來避險基金的策略有什麼影響?一個成功的避險基金經理人,他的條件或特色是什麼?

與談人Tim Gascoigne先生:黑天鵝事件越來越多,它的影響就是市場越來越要有能力去吸收這些最新的資訊,舉例來說,以英國脫歐而言,市場花了三天恢復,川普當選總統後,市場花3小時恢復,義大利公投後,市場只花三分鐘就恢復。我們吸收資訊的速度越來越快,消化資訊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更有趣的是因為現在波動性越來越來高,機會也越來越多,不管CTA、Mirco或者是避險基金都能夠充分運用他們的專業來發掘這些機會。

與談人Peter Gray先生:我相當同意剛才的論點,黑天鵝事件本來就是無法預測的,避險基金經理人能夠度過這些挑戰,是因為他們非常有彈性,也可以很快地反應,且他們的投資組合裡有避險的部位,所以不會受到太大的衝擊,換句話說,這些避險基金本來就內建這些避險的成份。另外,一個成功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我想必須是好的風險管理人,並且具有可以創造alpha的能力,能力越好的,當然績效就會越好。

Q2:避險基金或者是資產管理業,大概是最早採用金融科技的產業。所以,我想要請教金融科技對於資產管理業還有避險基金有什麼樣的影響?

與談人Ephrem Shiu女士:很多避險基金,特別是在美國,很早就開始接受這樣的新技術。其實,大家都知道避險基金一定要有領先他人的優勢,所以,有一些避險基金早就開始尋找新的投資方式、新的創造alpha方式,我覺得這是很正面的發展。

與談人Christine Johnson女士:我們也看到美國的避險基金已經充分地接受這樣的新技術,甚至很多投資都放在這個部分。因為,大家都認為金融科技會發展起來,只是不曉得要花多少時間,所以,很多避險基金都已投入在尋找這些新的投資主題。

主持人Andrew Dreaneen先生:好的,再次感謝所有與會者的參與,也非常感謝主辦單位的邀請。希望大家在這一天的學習當中,都收穫良多。

 
 
回首頁>>回上一頁>>
Copyright(C) 2013 SIT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