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大家午安!首先,我想要再補充介紹3位與談人的背景,Denis Resovac先生,主要負責全球市場,特別是固定收益的部分;Peter Dietrich先生,專責研究同時也涉及客戶關係的管理,由於他曾參與投資組合管理的研究,所以他可以從資產管理的角度給我們更多的見解;而Peter McMillan先生,負責的是財富管理及風險相關的部分,希望今天能藉由三位與談人在不同領域的專業,讓我們得到更多樣化的資訊。 |
目前超額報酬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的大環境不佳且毛利在下降,不過金融科技公司所處理的交易量卻持續上升,這是相當有趣的現象。想請問大家是否認為金融科技會改寫資產管理產業,覺得會的請舉手?好像沒有很多人認為如此。第一個問題,想請問Peter Dietrich先生,您覺得金融科技會顛覆傳統的金融產業嗎? |
|
與談人Peter Dietrich先生:我覺得會,但會是對投資人有利的。因為當競爭程度增加,必須要有更多的創新,所以我認為金融科技會顛覆傳統金融產業,但投資人是會受惠的。我覺得金融科技有一部分做得很好,特別是和傳統金融服務相比,金融科技非常重視使用者體驗以及與使用者的連結,他們會藉由瞭解更多使用經驗,把複雜的程序用簡單的方式建構出更為好用的介面。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Peter McMillan先生,從資產管理的角度來看,您認為金融科技會顛覆傳統金融產業,或者會是傳統金融產業的盟友? |
|
與談人Peter McMillan先生:我同意Peter Dietrich先生的說法,也認為金融科技絕對是可以和資產管理產業合作,至於它會不會搶走資產管理產業的市場,那又是另外一個議題,例如目前資產管理業者面臨的挑戰,在績效方面是如何在低利率時代追求超額報酬,但很多投資人已利用金融科技取得被動式投資商品以獲得更好報酬,所以資產管理業者需要更努力。 |
再者,現今大家重視的議題包括市場流動性、控制整體成本以及良好的交易執行等,或者是善用一些分析資訊來追求超額報酬,或者是遵循法規(現在每天至少有200 ~ 210個法規更新)等等,其實資產管理產業要面臨很多挑戰,有些甚至和金融科技的競爭無關,我想說的是,其實有很多機會(我剛剛所提的一些大家重視的議題)是可以讓金融科技和傳統金融產業攜手合作的,我們可以往金融科技如何讓經理人做得更好這方面想,例如:如何運用金融科技使現有的公司克服前面提及的種種困難,讓資產管理業可以再成長。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我覺得這觀點很有趣,因為有些人覺得FinTech是一個創新催化劑,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產業的創新觀點是什麼呢?您覺得FinTech可以讓我們如虎添翼嗎? |
|
與談人 Denis Resovac先生:首先我想定義FinTech,FinTech內容包山包海,包括數位創新、數位推動的商業模式等,實際的運用包括區塊鏈、機器人理財、交易系統、加密貨幣、人工智慧(AI)、機器人學習、P to P、同業借貸及行動支付等。上述提及這些金融創新我們公司都有在運用,因為我們公司正在轉型中,我們想要把傳統金融產業轉型成為金融科技體質的公司,當然還是有經營資產管理,如果我們能順利轉型成功,就能回答您的問題,我覺得資產管理產業和FinTech是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是可以相輔相成、相互合作的,大家可以攜手共進。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在我們深入探討FinTech解決方案之前,我們想先瞭解全球和台灣投資人的行為有何差異?Peter McMillan先生,請問您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
|
與談人Peter McMillan先生:很抱歉我不是台灣人,我無法用台灣人的觀點來看,但我要用台灣是身處在亞洲這觀點來解釋,從金融知識的角度來看,長久以來投資人大多是透過專人理財服務來進行投資選擇,且當投資人想瞭解金融知識也大都是透過理財專員。從過去亞洲理專與客戶關係經理的數據觀察,過去亞洲整體的金融知識是比較落後的,但目前亞洲投資人學習的欲望已經提升了,我們看到亞洲理專、客戶關係經理的數量越來越多了,他們和客戶接觸的頻率也越來越高,遠超過美國,甚至是遙遙領先,這是近年來的態勢。 |
現在來看另一個數據,近來亞洲有越來越多自主學習的投資,而美國還是傾向尋求專業經理人來進行投資,雖然說有金融科技公司、自動化投資顧問等,但整體而言高淨值的投資客戶不會自己進行投資,至於亞洲地區會不會採用高端的金融科技呢?我覺得會,因為他們比較常自主透過行動載具來投資,或許是不喜歡與人溝通、想避開人群,所以選擇直接用手機下單或透過email等數位科技來購買金融商品,其實這是亞洲投資人很特殊的樣貌,是一種線上投資轉型的趨勢。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我回應剛剛Peter McMillan先生說的,事實上在台灣有很多與共同基金相關的投資雜誌、書籍,數量遠遠超過其他地區,如果我們要細究台灣的金融科技面貌,Denis Resovac先生,請問您覺得台灣金融科技樣貌是什麼呢? |
|
與談人 Denis Resovac先生:FinTech對台灣契機無窮,一大利多是因為它有很創新的元素,我覺得主管機關正走在對的路上,去年五月發表的白皮書,是一個可以促進金融服務創新的指導方針,也可以促進金融公司本身的發展,白皮書有很多關鍵的政策,如區塊鏈、投資於FinTech企業,或是整體銀行、證券及保險業者等金融服務業或其他產業,都可以從中受惠,另外,法規的更新也相當重要。 |
我認為對台灣或整體亞洲市場而言,未來可說是FinTech科技發展的重鎮,根據PWC(資誠)預測,在2020年,歐美大多數的中產階級人口可能會移居亞洲,這些人對金融科技有更高的需求,同時他們也是科技推動的助力,所以台灣當然也會從中受惠。還有另一個人口因素,因亞洲或台灣人口偏年輕化,有許多數位原生的世代,科技運用已融入他們的生活,不像我們這個年代,從無到有要不斷地學習新技術。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所以Peter Dietrich先生您的看法是否也一樣呢?聽起來亞洲區的客戶對金融科技運用比較嫻熟,是否亞洲區域使用FinTech投資頻率比其他區域高呢? |
|
與談人Peter Dietrich先生:的確,台灣或亞洲對科技比較嫻熟,尤其是年輕人對科技的運用,這部分相較美國是比較突出的,晨星之前有做過一個研究,發現大多數人都希望有快樂退休生活,但也如剛剛麥肯錫公司提到的,大家想要直觀、簡單的投資方法,現在大多數投資人進出場都只使用單一產品,而不是用投資組合來投資,所以我覺得未來提供完整投資組合的解決方案是很重要的。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好的,瞭解投資人的行為後,現在我們來探討FinTech在亞洲的運用,目前有雲端運算、大數據等,我覺得最有趣的就是自動化投資顧問(機器人理財),如果大家是投資人,請問在座各位是否想要透過自動化投資顧問(機器人理財)來投資,請舉個手?看來比回答第一題的人多。剛剛提及由自動化投資顧問提供協助也許可使業者從客戶那邊獲利更多,請Denis Resovac先生您進一步說明? |
|
與談人 Denis Resovac先生:前提要看資產管理業者把自己定位成什麼?一是B to C直接提供客戶網路上的投資解決方案,二是B to B to C,兩者的方向不一樣,另外你也有可能會透過中介機構或是和銷售通路、理財專員合作,但我想未來是要透過數位科技方式提供理財顧問,或是提供理財平台讓投資人自主投資,將取決於客戶。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Denis Resovac先生,您覺得這種自動化投資顧問服務是否會受到邊際成本降低的影響? |
|
與談人 Denis Resovac先生:我覺得對提供一般投資人商品而言,價格確實會下降,但對法人投資人,因為是要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或商品,所以要投入很多心力、專業知識去研發出新商品,因此是可以收取合理的報酬。另外,未來若是經由自動化投資顧問提供商品,價格自然而然也會下降,除非有更好的創新商品問市。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Peter McMillan先生您覺得自動化理財顧問對您的產業有幫助嗎? |
|
與談人Peter McMillan先生:自動化投資顧問對我而言不是一個新鮮事,在1970年代就有這理論,所以不是新的概念,可是剛Peter Dietrich先生有提及FinTech公司要如何進入市場,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現在很多投資人對FinTech有所瞭解,這些FinTech公司在使用者介面上及相關經驗都非常好,從註冊開戶、上線申購及自主投資等都非常方便,這些公司是如何做到且收費反而低,我想是在座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像領航集團(Vanguard Group)雖然是傳統的資產管理業者,但他們有許多的資產管理規模是來自於自動化投資顧問,代表他們轉型做得很成功,所以真的要看是從那個角度來切入。 |
舉例來說過去幾年Betterment和Wealthfront成長非常快速,Betterment大概是80億美元、Wealthfront 85億美元,現在都還在加速持續成長中,雖然他們只花了400美元就取得一個客戶,但也只向投資人收一點點手續費,以一個傳統的資產管理業者觀點來觀察他們的商業模式,成本效益並不是這麼好,但因為銀行或投資銀行的我們已經有既有客群,所以現在只要在既有客群之上發展機器人投資業務,Vanguard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因為他們現在的資產管理總額有700-800億美元,他們不需要新客戶,只要向現有客戶收費即可。在我看來,未來的商業模式會從自動化投資顧問開始轉型,不過雖然這種投資方式近來被大家熱烈討論,但有些大型公司去併購平台的案例,並非都是成功的,未來要怎麼走是值得思考的。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直接面對客戶(B to C)的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規模成長空間有限,Peter Dietrich先生假設您是一個理財顧問,您會認為自動化投資顧問會取代您的工作嗎? |
|
與談人Peter Dietrich先生:我認為可能會取代那些不是很厲害的投資顧問,很久以前大家都認為共同基金會取代投資顧問,但實際上增加的是投資顧問的人數。我們視自動化投資顧問、機器人理財等為競爭危機,但其實資產管理規模是很重要的,要獲取一個客戶要花一定的成本,一個全新的公司要有一定程度的客戶規模是要投入非常多的成本,所以自動化投資顧問要取代理財顧問並不是那麼容易。 |
回想在金融危機時,大家想要與人互動去感受溫暖,不想要用冰冷的電腦或手機做交易,以前曾發生過,未來也有可能會發生,所以我們只要持續照著我們的投資策略去做就好了。另外,我覺得自動化投資顧問會不會取代理財專員這問題不是那麼很重要,因為這些理財專員沒有多餘的心思去管理投資額較低的客戶,他們需要花時間及心力去經營主要客戶,也不見得有餘裕去照顧主要客戶的配偶或小孩,假設主要客戶的配偶或小孩將來會繼承遺產,或許可以先運用自動化投資顧問來服務他們,未來他們就有可能成為自動化投資顧問的主要客戶。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這是相當有趣的觀點。另外,自動化投資顧問除了現有的運用外,目前可以做的是再平衡,未來人工智慧是否可以做更進階的投資決策?Peter McMillan先生您對這點的看法為何?如果未來都交給人工智慧,對我們來說這會是一個黑盒子嗎? |
|
與談人Peter McMillan先生:很多人談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聽起來很科技的名詞,我個人不是很清楚這些科技發展到那個階段,但各位會放心把資產交給人工智慧嗎?這些機器不斷學習新的演算法,或許未來可以放心交給它們,但現階段我們希望有一個投資工具可以面臨各式各樣的投資情境,能做出大家願意聽進去的投資建議,而目前還未能進展到這個階段。且目前人工智慧演算法都還是由人去制定規則,之前提及千禧世代的人不喜歡與人接觸,喜歡由人工智慧幫他們決定投資組合,這背後也還是由人操控這些機器學習。 |
此外,剛剛所提都未涉及到法規,目前在世界大多數地區,通常要經過實地查核及填寫許多表單等程序,才能提供客戶投資建議,那麼要如何向主管機關解釋這些投資組合是如何運算出來的?尤其現今各國主管機關都非常重視法規遵循,我覺得現在就談論把所有的一切都交給自動化投資顧問,或是讓它提供投資建議,是還言之過早的,而認為給自動化投資顧問一堆數據它就知道今天該買什麼股,六周後該賣什麼股,不僅太誇張,也讓人很擔憂。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主題,之前曾看AlphaGo贏得圍棋比賽,人工智慧是否也有可能會有超額報酬?當然大家都期待有這樣的未來,您對這件事情的看法為何? |
|
與談人Peter Dietrich先生:我六個月前在新加坡參加一個有趣的活動,有家科技公司提到非結構性的資料,提及許多非常天馬行空的想法以及如何去預測等等,這些人都是專門做大數據的科技專家,我問專家們一個問題,你們是不是有人可以預測雷曼兄弟倒閉的這件事?以及一些當別人都一片看好時沒人會去想到的事?如果當初可以預測到,是不是就可以建議客戶調整投資部位等等,現在做得到這樣的事情嗎? |
我覺得大數據當然有很大的潛力,可是大數據這詞被使用得太氾濫了,在貝萊德、晨星,我們講大數據都是說現在我們做得到的事情,怎樣提供全面的投資建議,我們要幫客戶做完整的投資組合,需要去看不同的區域、看這家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組合、也要看其他家的資產類別,一個客戶可能和三家私人銀行都有往來,其中一家投資組合屬積極,另一家可能偏保守,但三家銀行可能不知道客戶分別有和其他家銀行往來,所以能把資料整合起來,才是真的有用的大數據,也才能提供客戶完善的投資組合。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自動化投資顧問已經談了很多,現在我們來聊有關Smart Beta 被動式投資,Denis Resovac先生,目前的法人客戶支持這個商品嗎? |
|
與談人 Denis Resovac先生:數據顯示大家對這類被動式產品是很感興趣的,大家也會去看使用因子分析這類方法相關的ETF,或智能Beta這類固定收益產品,這些投資人都是有興趣的。但我認為未來要觀察的是,如果市場上各項投資商品的相關係數改變會產生怎樣的現象,現在因為市場上各項商品的相關係數相當高,所以主動式經理人無法選出超額報酬的股票,但未來如果這些相關係數改變的話,或許我們會看到主動式投資會再受到投資人的青睞。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接下來請教Peter Dietrich先生,就您的觀點來看,未來Smart Beta成長趨勢為何? |
|
與談人Peter Dietrich先生:有很多單位研究表示主動式投資已經很難打敗大盤,如果事實真是如此,基金經理人真的很辛苦,因為目前很多大型股的配置還是由主觀的經理人在操作,雖然有些大型單位也會傾向採被動式投資,但在主動操盤無法打敗大盤時,投資人自然會偏向Beta或被動式管理,因為,不論是傳統或自動Beta經風險調整後,都有可能會得到更好報酬,另外也有一些人想要透過Beta來達到避險而將它納入投資組合考量。 |
Smart Beta會比較好是因為它考量多因素的投資,因此Smart Beta的產品成長非常快速且表現相當亮眼,可以讓投資組合更有價值。不過就行為而言,大家關心的是要如何抓時間軸,亞洲投資人是長線思考,是走7 ~ 8年景氣循環,持有這麼久,如果是使用Beta或是被動式的投資的話,市場上上下下都走過一回其實是比較會有問題的,這部分是可以再深入思考的。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Peter McMillan先生,從您的角度而言也是如此嗎? |
|
與談人Peter McMillan先生:我比較關心的是目前基金資金流入Smart Beta很旺盛,且很多人投資因子都是一樣的,若選錯股、選錯資產要怎麼辦呢?又或者投資人重押某一檔,萬一市場趨勢反轉或修正,那結果就不是我們所樂見的。目前當然還沒有出現這種狀況,但未來呢?如果市場修正或拉回時,Smart Beta是否還能奏效?這問題是我比較關心的。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接下來我們要討論數位化這個議題,我想這個問題是自動化和流程簡便化的關鍵要素,Peter Dietrich先生,從研究的角度來講,在產業發展上您如何看待數位化的運用? |
|
與談人Peter Dietrich先生:我們公司的核心業務是全球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我們也有分析師會產出報告供外界參考,從過往經驗,我們常會需要好幾個資料庫,但資料庫的建置不是我們所擅長的,事實上有許多頂尖的公司在資料庫建置上都做的比我們好,那麼晨星要怎樣建資料庫呢?我們曾經想過要如何與客戶互動,也知道現在可以用的檔案格式非常多,遇到不同的客戶,可以用不同的API(運用程式開發介面)來發想,但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善用科技來進行數位化,提供客戶雲端服務,因此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核心價值在那裡?如果我們不擅長某部分,是不是有更好的改善作法?例如晨星不擅長建置資料庫,那就只做我們擅長的事就好,因為有些科技公司更願意投資在資料庫建置這部分,所以我們只需要把我們擅長的做的更專業化,我想這問題也是目前許多公司需要檢視的。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Denis Resovac先生,從資產管理業者角度來看,您覺得未來是不是有很多數位化相關的計畫呢? |
|
與談人 Denis Resovac先生:對,其中一個就是線上投資平台,在德國及盧森堡的散戶零售市場已經正式上線,第一階段我們已經有大量投資模擬組合的成本、風險及屬性,第二階段就是投資組合及資產配置的解決方案,我不認為這個線上投資平台叫自動化投資顧問,因為身為資產管理業者,我們是有60年以上的資產管理經驗及超過700位專業的投資理財專家,可以協助客戶取得更完整資訊,讓客戶充分體驗這個服務,也許我們背後沒有投資長、沒有演算法,但我們每季能提供投資觀點,我們現在要做再平衡及解決方案,下一步就是後台作業數位化。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之前都有講者提到FinTech的運用,我們先請Denis Resovac先生來談談,你們公司接下來的展望是什麼? |
|
與談人 Denis Resovac先生:我們除了提供線上投資組合解決方案,我們也非常想要推動人工智慧,目標就是強化整個投資流程且提升各部門間業務效率,此外也希望能數位化我們的投資平台,提供以目標為導向的投資解決方案,除此之外我們也想發展數位化的投資人體驗、數位化的投資產品以及將整個投資流程數位化。 |
|
與談人Peter McMillan先生:剛剛Peter Dietrich先生有提到每個公司都應該思考補足自己能力缺口的方式,這樣才能專心發展公司的強項,而我們公司想要的是數位化整個公司的流程,希望能跟著FinTech與時俱進,希望能和客戶能有一對一的互動。我們的重點就是希望善用機器學習(ML)強化我們核心業務,讓我們和FinTech網路平台及客戶更緊密連接,用全方位宏觀的方式提供客戶解決方案。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請問Peter Dietrich先生也是持一樣的觀點嗎? |
|
與談人Peter Dietrich先生:我們現在提到大數據或數位投資建議,這些都是很創新的金融科技概念,可是目前還是有使用實體交易的,想問大家一個問題,請問公司目前還有傳真機的請舉手?謝謝!在我們公司也還有傳真機,所以我們還是必須要有實體工具,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一方面講創新,但一方面還是在使用這種過時的東西,事實上我們公司投入自動化投資顧問已有10多年的經驗,一開始是在美國固定提撥制中採用類似的做法,現在有400億美元,有140萬的客戶,但目前我們只在美國使用這種投資方式,還沒在亞洲推行。在美國我們會和市調單位合作,強化客戶體驗,且我們非常專注改善我們現有科技,希望擴充我們的方法論,以及不斷強化我們研發的能力,以提高對客戶的服務,未來我們也希望能強化亞洲的耕耘。 |
在未來市場展望方面,我曾用過一張投影片,在2016年全球總報酬看起來非常亮眼,很多都是超過百分之十的報酬成長,但根據我們的基本面評價顯示,未來市場可能沒有這麼好,感覺市場被高估了,我希望我們研究有誤,但我覺得未來市場修正機率很高。若未來市場修正,我們要如何和客戶互動呢?我認為當市場修正後,資產配置將再度變成顯學,投資人會來找我們重新做資產配置,而現在市場持續上漲的情形下,投資人是沒有耐心的,認為要靠自己,因為他們覺得他要的和資產管理業者所提供是不同的,可是一旦市場崩盤,投資人又會覺得資產管理業者是顯學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也覺得市場被高估,那就請坐下來與客戶一起討論修正方向,那麼就這部分就可提早因應。 |
|
主持人陳章德(Jacky Chan)先生:剛有許多人舉手他們公司還有實體傳真機,那我們要如何做好未來的(數位化)準備呢? |
|
與談人 Denis Resovac先生:我認為金融公司想要成功數位化的話,應該有四個步驟,第一,瞭解策略是什麼?不是只是單純呼口號或找些人來做數位化等,另外這個策略訊息若能從高層由上而下傳遞就會更好,像我們公司主管就非常支持數位化的各種專案。第二,進行投資不要光說不練,應該要徹底落實。第三,要把組織動員起來,改變公司文化讓大家心態變得不一樣,讓大家同心協力來完成這件事情。第四,改變要持續推動下去,要開發強化執行策略,當然也要投入資源。 |
|
與談人Peter McMillan先生:如先前演講者所提,真的不是找一個部門後就不再管理,其實還真有很多公司就是這樣做,現在有很多報導在說數位化很重要,我們公司的重點在於心態,要從高層推動以至於全公司每一個人共同參與,否則還是有人在使用傳真機,使用紙本文件等。另外,剛剛Denis Resovac先生提到一個關鍵—數位化不是最終的目的、不是數位化就代表賺錢,其實數位化只是一種方法,透過數位化是要和客戶有更好的互動、提供更好的資產配置、可以節省成本等,以及透過數位化可以更有效率的做事。此外,如果你沒有弄清楚設置數位化的先後順序,即使進行數位化還是有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
|
|
|
現場提問
|
|
Q1: | 根據今天與談人談話內容,自動化投資顧問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業務,請問我們要如何避免自動化理財顧問搶飯碗?另外,目前有些資產是沒有專業人員管理的,針對這部分,我們要如何著手找尋這樣的客戶? |
|
與談人Peter Dietrich先生:針對那些沒有專業經理人管理的資產,我建議在開始和客戶交流前,你要先思考你手邊有的解決方案,要先打造解決方案,這方案不見得是商品或投資組合,而是適合這些客戶屬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如果資金不多,有需要15個以上投資類別嗎?或需要複雜的解決方案嗎?另外,不管是不是自動化投資顧問,我認為只要能夠讓投資人提早投入市場,且持續投資,就是好事,因為我們的重點就是幫客戶達成目標,無論是人幫他投資或是系統化投資都好,總比不做好。我的結論是,要為不同的客戶打造不同的投資組合,縱使他的投資金額不高,要思考的重點是,對他們來說怎樣的安排是最妥適的,而不是什麼都不做。 |
|
與談人Peter McMillan先生:剛剛Peter Dietrich先生說的都非常關鍵,要依客戶不同的特性提供不同投資建議,例如要讓沒有儲蓄習慣的客戶開始儲蓄。在英國的自動化投資顧問是這樣做,若投資人花費3.5磅,信用卡會扣4磅,多扣的0.5磅就拿去做儲蓄,在英國目前有200多萬這樣的帳戶,它們的平均餘額都非常低,而這種自動化投資顧問並不會搶到各位的飯碗。當然目前有些公司已經在做的自動化投資顧問是會影響到你們的業務,但他們是希望用更低廉成本來提供客戶服務,不過一對一的高淨值客戶還是需要高度服務,所以我認為即便低淨值客戶受到影響,但整體而言(數位化)對產業還是利多於弊。 |
|
Q2: | 今天提到很多大數據、金融科技等相關問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客戶可以信任這樣的科技服務嗎?例如去年有兩個來自俄羅斯的駭客,在第一銀行偷了七千萬台幣,對客戶而言,把錢放這裡面(線上)安全嗎?我們資產管理業使用科技服務是安全的嗎? |
|
與談人Peter McMillan先生:我想大家都理解只要在線上,很多東西都有可能被駭,當然網路安全是很大的議題,也是大家很擔憂的問題。我不是科技專家,但我知道我們投入很多時間金錢在研究加密的功能,特別是保護客戶的隱私資料,當然也有可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我認為這問題是科技公司的功能,所以最終來說是你能不能信任你的科技公司。 |
|
與談人 Denis Resovac先生:主管機關對金融資訊業者有很多的限制,有關如何保護客戶資料、如何不被駭等問題,主管機關已經給了我們很多限制和要求,另外,我們看到一些創新產業,他們也有些相關的團隊在成長,他們要面對駭客的威脅,而我們要面對主管機關的要求,所以大家都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我想或許我們可以研究讓機器人來控管這些自動化投資顧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