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勞工退休金開放自選投資機制之挑戰–從勞工的角度進行剖析
主講人:宏利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高級執行總監暨亞洲養老金負責人邱鎧平先生
 
    今天真的很高興可以來這裡和大家分享香港的退休金自選機制,從勞工的角度來探討香港開放勞退自選方案曾面臨的挑戰以及可以供大家借鏡的地方。我國三就離開台灣,在美國、加拿大學精算及退休金,長期在美國、加拿大工作,直到四年前才回到香港工作,目前負責業務除了宏利現有的退休金業務,也會到亞太區各國政府及監管單位分享國際間退休金的頂層設計及實務經驗,今天特別高興能回到台灣分享我的實務經驗。

    宏利集團經營退休金業務在全球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主要市場包括美國、加拿大、香港及印尼,在香港我們的強積金業務資產規模已經是全市場第一,現金淨流量也是排名市場最前面的;在印尼我們也有一個實行許久且制度完善的退休金制度,管理的退休金資產也是市場排名第二,此外宏利集團在各主要開發退休金市場中也都有一定的經驗,接下來將借鏡他國經驗來與各位分享。

簡述香港、加拿大及美國勞工退休金自選的情況:

香港

    香港強積金在世界銀行三支柱理論中是屬於第二支柱,雇主和勞工都要強制性的提撥,在自選投資選項中有30個計畫,雇主和勞工可以先選平台、計畫供應商,再由勞工在計畫中選基金,所以就勞工角度可有兩層選擇,這是香港強積金比較特殊的地方。因香港國情和台灣比較相似,所以接下來的案例會以香港為主讓大家做參考。

加拿大

    加拿大退休金制度在世界銀行三柱理論中有屬強制性的第二支柱及個人年金保險的第三支柱,第二支柱是雇主先選擇計畫供應商,勞工沒有自選平台和計畫供應商的權利,除非離職才可以把錢帶走離開那個計劃供應商,也就是假設雇主選了宏利,縱使勞工不喜歡也不能選其他家,所以在第二支柱下勞工只有投資工具的選項。第三支柱是完全勞工自選,可以去外面找其他計畫供應商,再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

美國

    美國和加拿大一樣第二支柱是由雇主先選計畫供應商,勞工再選投資工具。第三支柱也是勞工可以去自選所有的東西(即平台、計畫供應商及工具)。

香港強積金的發展

    世界各國的退休金制度發展都不是一步到位,以美國為例,近期401K才大幅修正,包括延後退休年齡到72歲、讓中小型企業的雇主能有機會成立退休金計劃,而加拿大也還在陸續檢視修正。去年台灣在退休金制度有出現反對聲浪,改革的過程是很辛苦的,希望在座的各位先進能為台灣退休金的完善制度努力,持續堅持下去。

    香港在2000年推出勞工自選時,也是由雇主選計畫,勞工只能選計畫項下的投資選項,因每個計畫供應商所提供的平台、產品都有所不同(如:基金種類、檔數、成本差異等),在2012年就有勞工反應有興趣基金商品都不在雇主所提供的計畫內,因此政府開放勞工一年一次,從強制性撥款部分,勞工可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計畫供應商及產品,這也就是所謂「半自由行」,從那時起,勞工自己強制性撥款部分開始有全面的選擇權。

    在2019年勞工除了既有的第二支柱外,亦推出第三支柱-個人自願性提撥,勞工可完全自主選擇平台、計畫供應商,以及投資產品,還可享有稅賦優惠的制度,此制度的建立,讓勞工更願意拿錢出來為自己的退休做準備。

    未來香港政府更計劃開放「全自由行」,意指雇主先幫你選投資計畫,但勞工如果不喜歡,可以將雇主及自己提撥的錢帶走,自己選計畫及投資工具,但開放的前提,要先解決目前辦法規定勞工離職時,雇主發放的資遣費可以從退休金去扣除的問題,因為這部分退休金的歸屬權並非完全屬於勞工,這也是強積金制度一直備受爭議的部分,所以香港政府要先解決這部分才能開放全自由行。

    香港強積金目前有30個計畫,平均計畫基金數約為14.6檔 (計畫基金數量範圍為7-29檔),意謂著有些計畫基金數量多,有些計畫基金數量少;另外基金類別有股票、混合資產、貨幣市場、保證及債券基金,也就是說市場有的基金類別這些計畫都有;香港投資人喜好股票基金及混合資產基金,言下之意就是香港投資人對風險承受度較高;投資地區也偏好香港本地,或許是投資人對香港的市場、商品或投資環境較為了解,所以大都投放到香港本地市場;其實我們也在教育投資人分散風險,不要把資金全部投到單一市場,但這是目前香港的現況。

自選投資對於員工的挑戰及解決方案

    開放讓勞工自選依我們實務經驗有看到以下幾個比較大的挑戰,第一,勞工不知道怎麼選,美國401K實行多年,在中期也發現有勞工不懂投資,不知道如何選擇,香港也是有勞工反應,基金檔數太多不知道要如何選擇,所以希望有人告訴他們要如何選擇,第二,勞工可能需承擔的投資損失,以台灣為例,若勞工自願提撥6%讓政府管理還有2年定存收益保證,若讓勞工自行選擇則需自行承受投資風險,但這筆錢同時也是退休金怎能有投資損失?這肯定是個挑戰。第三,是選擇的投資工具可能與自身的投資目標、投資期限及風險偏好不匹配,簡單說就是選了不對的投資商品。

    上述三個大挑戰,其實沒有一個完善的解決方案,只能1、提供適當的基金選擇,包括基金種類、數量等;2、預設投資基金/投資策略,讓不會選或不想選的勞工,都直接進入預設區域,如美國401K就是勞工不選就直接帶預設投資標的,這也是目標日期基金在美國發展特別好的原因;3、尋求適用性測試以及風險分析、風險匹配評量方式,也就是要有一個方法,讓勞工可以去測試他的風險匹配程度及投資上的誤差,盡量不要選錯;4、提供目標風險基金與目標日期基金的投資工具,不用給予這麼多的選項、不用勞工自己做配置,也不用自己去計算各種資產類別的投資風險,就直接配好風險型目標或日期型的目標,這也算是工具上的一種輔助,最後要做的是勞工的投資教育,讓投資教育普及化,讓勞工有正確的退休理財觀念及學會如何選擇,這也是很重要的解決方案。

    首先,什麼是適當的基金選擇?我認為適當的基金選擇需要考慮的要素有投資回報是否有要求、風險上是否有管控、資產類別的多寡、基金數目是多少才算好、最後是對供應商的選擇,也就是判斷供應商是否可靠。

    接下來以香港為例分享如何提供適當的基金選擇,其一,可以找一個或二個監管機構來規範這件事情,由監管機構核准什麼是可以給勞工選擇的退休基金,由這方法來確保適當性;其二,如果勞工對退休理財觀念是很純熟且市場規模夠大,就可以讓市場機制來規範基金的適當性。初期許多國家在建置退休金制度時都是由監管機構來管理,在中國是由證監會管理,而香港則是由證監會及積金局在管理強積金,所有要在強積金上架的基金必須同時獲得證監會及積金局核准,而積金局對基金的類別或屬性是有所規範的,例如強積金裡有覆蓋5種資產類別,但積金局不認為適合所有投資人,為了確保適當性及安全性,所以增加了管控的機制,如債券一定要購買有評級的、除對沖外不可購買衍生性商品;而在貨幣風險的部分,考量退休金應該是要留在香港使用,所有基金不論是自然的或對沖的都要有30%的港幣,需以香港貨幣為主。

    接下來基金數目多寡的考量,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對401K研究顯示,過多的基金數目會讓勞工不知如何選擇,進而降低勞工參與率,或是讓勞工在基金選項上有更加保守的狀態,以台灣目前情況來看,有投資工具過於保守這挑戰是自然的,因台灣現有制度有2年定存的保證收益,這是必須要去克服的部分,許多國家初期也都有遇過這問題,畢竟這是退休金沒有人希望會賠錢,經過多年經驗觀察,讓我們瞭解退休金準備最大的問題就是通貨膨脹風險,這風險短期一至二年看不出影響,但如果長期投資過於保守,都只選擇2%定存收益的基金,為退休所準備的退休金是會不敵通貨膨脹。因此,需要透過退休理財教育讓勞工知道為什麼通貨膨脹是準備退休金的隱形殺手。另外,因為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發展程度不同,所以沒有最佳或最適當的基金選擇,以香港為例目前僅有18%的人選擇預設投資策略,一來是香港人偏好自己做投資選擇,二來香港預設投資發展期間不長。

    至於如何測試適用性以及風險分析、風險匹配?是不是要提出相對應的工具?依風險屬性將基金分別放置3個或5個不同的類型(如增長型、溫和型或保守型等)?這樣勞工會比較好做選擇;好比100支基金放進一個大籃子,這樣每檔基金都要看很難做選擇,反之把100支基金放進三個或五個籃子,依風險屬性來區分,對勞工而言是比較好選擇,例如香港積金局用5種顏色來區分風險屬性(保守/藍色、穩健/綠色、增長/黃色、進取/紅色、極進取/紫色),勞工可依個人風險類別去細選投資工具。

    接下來是提供目標風險基金與目標日期基金工具,目標風險基金,就是把投資組合與目標風險掛鈎,簡單說是依不同比例的股票及債券進行配置以達到設立的目標風險效果,每家公司都可以去配置不同的目標風險基金,供勞工選擇,另一種是不只在股票及債券上做不同比例分配,因為目標風險是看波動率而定,所以有些公司也有用量化方式來控制波動率;目標日期基金,就是把投資組合與目標日期掛鈎,例如勞工預計65歲退休,退休那年是2024年,所以可以購買2024年目標日期基金,這類基金基本上是從買進到退休時間有個滑行路徑,會隨著時間自動把風險降低,也就是會隨著越接近退休年齡,讓該承擔的風險降低。每家公司作法不同,有些公司的目標日期基金是主動式管理,主動式去做資產配置,有些則是被動管理,因此收費也有所不同。如美國401K在目標日期基金就有主動式、被動式、有收費高、收費低的,也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滑行路徑,例如現在在美國有些基金的滑行路徑不像以往是越接近退休年齡越沒有風險,主要是因為長壽風險的關係,因時間關係無法細說長壽風險,但請記住長壽風險會是準備退休金的第二個隱形殺手,已經有些專家學者及基金公司,認為到了退休年齡應該要維持有筆資金去投放在有風險但相對收益回報較高的工具,這樣才有辦法獲取更多退休金以因應當我們活過平均壽命年齡。

    最後的解決方案是退休理財教育,其實不論年輕人、中年人、老人,每個人都要為退休金做準備,但每個人所需要的退休資訊都不同,接受退休資訊的方式也不一樣,如年輕人喜歡用網路或短片的形式,老年人可能喜歡看書籍,所以要面對不同年齡層提供不同退休理財教育是件很困難事情,現在有些政府會希望從幼稚園、小學、中學等一系列的教育過程中進行一定程度的退休理財教育,因為等進入職場後才開始有退休理財的觀念就太晚了。另外,因為退休理財教育要考量的層面太廣,會建議是大家一起做,如果只有政府或基金公司或學校單方面運作,其實成效都不彰,應該互相配合才能有所成果,最後與大家分享香港一個很有趣的投資教育案例-錢家有道的影片,劇中人物有涵蓋到不同的年齡層,有老年人,中年人,年輕人到小孩,用幽默輕鬆的方式來宣導日常生活理財及退休理財的觀念,今天的分享到此告一段落,謝謝您的聆聽,謝謝。

 
 
回首頁>>回上一頁>>
Copyright(C) 2013 SIT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