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勞工退休金開放自選投資機制之挑戰–從勞工的角度進行剖析
主講人:富達基金(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退休金業務客戶關係董事馮蘊慧女士
 
    大家好,感謝投信投顧公會讓我有機會可以和大家分享香港退休金的發展及相關產品,首先要跟大家說明一下香港目前面臨的問題,我相信各國也都面臨相同的問題,那就是人民平均壽命每天都在增長,目前香港居民的平均壽命已經超過了80歲,而且會持續增加,長壽絕對是未來大家所要面對的風險,我們預期50年以後的香港,可能有將近40%的人已經超過65歲,所以說下一代要來照顧我們真的是蠻辛苦的。

    為因應以上的問題,香港根據1994年世界銀行所提倡3個退休保障的層面來推行退休金制度,第一個層面「由政府管理,用稅收資助的社會安全網」是一個有限的保障,有點像是老人金的概念,香港政府每個月給65歲以上的人大概140~450美元,這是最基本的;第二個層面「由私人託管的強制性供款計劃」,這就是我們從2000年開始的強積金;第三個層面「個人自願性儲蓄和保險」,就是額外要求每個人自己多儲蓄一點,多做一點保障,可能是保險、存款等。

    接下來我們看到香港退休金制度的發展時間線,在「職業退休計劃」實施以前(1993年以前),有一些大公司已經自己為員工提供退休保障,由於是自願性質的,所以只有一些大公司才會有這樣的保障,到了1993年,香港政府開始規範相關要求,也就是「職業退休計劃條例」,在1995年的時候訂定強積金的制度(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條例),並為了準備2000年強積金的正式出台,於1998年成立積金局,在2000年以前,大概只有1/3的人有退休保障,而在2000年以後,香港的強積金已經涵蓋了大部分的勞工。

    將自願性退休金和強積金做個比較,強積金要求涵蓋的人數比較廣,大概是300萬人口,自願性退休金則大概是50萬人口;此外,強積金的法令要求是比較嚴謹的,它對於投資、人員參與、受託、基金經理等各方面的規定也比較嚴謹,但是在職業退休計劃裡面,要求則相對寬鬆;在供款額度的限制上,強積金供款的上限最高約為1,500元港幣,大約6000元台幣,但是在退休計劃裡面供款是沒有上限的;再來看平均帳戶資產,強積金裡面每個成員大概只有36000元美金,但是在退休計劃裡面,平均帳戶資產則超過強積金的3倍,這是因為退休計劃彈性比較大,供款金額也比較高,再加上歷史比較長這個前提,所以有這樣的結果。

    2005年世界銀行將退休保障擴展成為5個層面,新增的有2個層面,其一是「由政府管理的強制性供款制度」,這部分在香港是沒有的,其二是「一些正規或非正規支援(例如家庭支援)、其他正規社會保障(例如醫療及房屋)及其他個人資產(例如自置物業)」。而香港的退休保障還是只提供第二支柱(由私營機構管理及具備足額資金的強制性供款制度)的退休保障,只是有了強積金以後,截至2018年12月31日,香港約有84%的人已經有了退休保障,而有13%的人口(年紀太小、太年長、外勞等)是不需要參加這個計劃的,另外仍有2%的人口是應參加卻不願意參加任何退休保障計劃的。

    另外,參加退休保障計劃的人是否知道該如何選擇產品,是我們作為強積金提供者的一個挑戰,我們先來看一下香港強積金投資市場各類基金的占比情形,截至2018年12月31日,強積金市場已經有超過460支基金,其中大約40%投資股票基金,另外36%則是投資多元資產基金(依比例投資股票、債券及現金等),而就投資地區而言,香港人還是喜歡投資自己了解的市場,也就是香港,所以整體來看,平均有60%是投資在香港市場裡面。

    退休投資目標是隨著人生階段不斷改變的,從出社會到退休前,是我們累積財富的階段,到了退休以後,假設還有20年要生活,就需要考慮怎麼去運用老本,此時到了提取財富的階段,並且要對沖長壽風險,依人生階段調整管理自己的資產是最大的挑戰。而在強積金計劃當中,供款的員工知不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呢?例如我剛剛提到香港人還是喜歡把資產放進香港市場,這可能就會面臨分散風險能力不足問題,此外,每個人都想做到買低賣高,但通常都做不到,還有就是太忙碌,根本沒有時間去管理等等,以上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要教育計劃成員瞭解的重要課題。

    針對退休金的儲備,早期市場都是用人生階段來提供方案,而市場上傳統的人生階段基金,有一些是多元化資產基金,例如:增長基金、均衡基金等,稍後我會跟大家分享更詳細的內容,另一類則是以人的年齡來區分他們的投資方案,這個類別有二個好處,第一是有專業的人員協助管理資產的配置,第二就是會預定在不同時期進行資產配置的轉換。

    傳統的人生階段基金,它的股票、債券和現金的投資比例是不會隨著時間改變的,例如均衡基金,它的投資配置是70%的股票、30%的債券及現金,如果開始工作就買了這個基金,一直到65歲退休把錢領出來前,它的投資比例是不會為任何人改變的,也就是說投資市場好的時候,70%的股票可能會有不錯報酬,但是當市場上有一些下跌的話,投資的回報就沒有那麼好。

    而2008年香港富達的強積金所推出的「儲蓄易」基金,這就是以人的年齡來區分投資配置的基金,當時是修改我們原本強積金計劃裡面的內容,如果員工參與了我們的強積金計劃,但不提供任何的投資指示,就將他全部的資產都放進「儲蓄易」基金,而每個「儲蓄易」基金都有一個到期的年份在它的名字上面,且它的股票、債券和現金的投資比例是會隨著到期時間來改變的。

    讓我來說明「儲蓄易」基金如何隨時間改變投資比例,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圖表,每個「儲蓄易」基金剛開始的時候都會在大家的左手邊(最初資產配置,幾乎都投資股票,此時風險也較高),但是每個圈圈都會一直往右手邊走下去(往最終資產配置、減低風險方向前進),因為與到期日的距離不同,所以每個「儲蓄易」基金會有不同的資產配置比例調整情況,舉例來說,每個「儲蓄易」的基金,最終的目標資產配置是35%股票及65%債券、現金,現在是2019年,最快到期的基金「儲蓄易」2020基金,它的配置差不多已經接近最終配置,但如果是最晚到期的2050基金,現在還是在大家的左手邊,全部就是做股票的投資,接下來它就會隨著時間來調整配置直到達到最終配置,這之間一直都會有專人管理這個基金,有系統地減低它的風險,這就是目標日期基金背後的操作理念。

    另外要談的是,香港政府在2018年提出強積金計劃要有「預設投資策略」,它有3個要點,第一要有一個現成的投資方案,第二要有2個混合資產基金提供給大家選擇,第三它必須很簡單,是投資者不難瞭解的。第一項現成的投資方案是指如果參加計劃的成員不提供投資指示,所有的強積金公司都要把成員的資產按「預設投資」進行投資,當然成員也可以主動選擇「預設投資」或投資於「預設投資」下的2個基金;第二項所說的2個基金,一種就是「核心累積基金」,約有60%放進高風險的投資,40%是低風險的投資,另外一種就是「65歲後基金」,聽這個名字大家應該也感受到它是風險比較低的,它只有20%投資股票,80%投資債券。

    「預設投資」還有另外一個要點就是,它的減低風險操作是有系統地發生,法令規定50歲以前所有的資產要放進「核心累積基金」,但從50歲起,每年會有系統地減低風險,以每年6.7%的比例將資產從「核心累積基金」轉進「65歲後基金」,以每個人的50歲生日為轉換開始日期,在未來14年每年持續進行,一直到64歲,全部的資產都會轉進「65歲後基金」,這是法規基本的要求。

    另外,預設投資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它的收費是有上限的,依規定不可以高於0.95%的開支比率,而目前一般香港強積金平均的開支比率是1.52%,相較之下它的確是比較便宜的投資工具。除此之外,法規還要求預設投資要分散投資風險,之前提到強積金近60%都投資於香港市場,但是預設投資要求必須要投資全球市場。

    最後,也想談一談香港政府在上個月推出了3項計劃,第一個是自願醫保的計劃,第二個就是年金,第三個就是可扣稅的強積金的自願性供款,而這3個項目都有稅務減免的優惠,市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參與這3個項目,取決於個人想達到怎麼樣的退休保障,而香港政府提出來這3項計劃是想鼓勵市民提早開始瞭解退休的風險並預做準備。

    特別要提一下可扣稅的自願性供款計劃的3個特點,第一是方便,有強積金帳戶的人就可以開可扣稅的自願性供款帳戶;第二是靈活,想供款的時候可以供,不想供的時候可以隨時停止,靈活性高;第三是簡單,我剛剛提及的一些投資產品,一般來說都可以在這個可扣稅的自願性供款帳戶裡面買得到,不需要額外研究瞭解,只要有買過強積金基金的人,就會瞭解投資的是什麼基金產品。

    另外,可扣稅的自願性供款的運作方式,供款與停止供款都是隨時可以開始與停止的,但是提領的時間是有限制的,原則上供款之後因為享有扣稅的優惠,所以不到65歲是不能提領的,除非是離開香港還是有其他特殊原因,否則就是要到65歲才可以再領出來。

    最後我們再把香港的退休保障對照世界銀行提出的退休保障5大支柱,在具備強積金制度以及剛剛提到的可扣稅的自願性供款以後,基本上香港現在的退休保障已經符合了世界銀行提出的第二支柱「由私營機構管理及具備足額資金的強制性供款制度」跟第三支柱「自願性儲蓄(例如個人儲蓄及保險)」了,以上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部分,謝謝。

 
 
回首頁>>回上一頁>>
Copyright(C) 2013 SIT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