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理財的現在與未來
富達國際技術系統部亞太地區部門主管 Mr. Richard Paddock
 
    我是Richard Paddock,負責富達國際在亞太地區的技術系統,在美國我們已經開始從事自動化理財,德國也在去年開始,今天我會跟大家報告我們公司與和合作的機構所擁有的知識,以及我自己和團隊在自動化理財方面的發展經驗,我今天的報告將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自動化理財的簡史,第二部分,目前的發展情況,第三部分,目前的挑戰以及競爭,第四部分,成功的五大要素 。

    首先講到歷史,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大家都對銀行業及金融體系失去了信心,那時網絡已經很發達了,我們發現「kaChing」這家公司就已經開始在做AI投資的模式,他是以投資平台起家,主要業務是媒合投資人與投資標的,當時美國主管機關也准許他們開始經營共同基金,這應該是最早的AI投資, 2010年,「kaChing」公司嗅到AI投資商機而改名為「wealthfront」,大家或許聽過這家公司,他是目前美國前幾大公司,後來「Betterment」公司也出現,這是剛起步的自動化理財1.0時代。

    自動化理財1.0有四大部分,其實發展至今整體概念還是差不多的,首先是了解投資人需求(understand client needs)、風險偏好和主要投資標的(propose solutions)等資訊,接著在網上提供解決方案以及開戶、然後進行投資(implement solutions),最後一步驟是提供投資者對投資策略做監控及調整(monitor results& adjust strategy) ,透過這種策略來降低人力成本,當然這背後還是有人力進行客戶聯繫等事務及行銷的成本。2012年後,越來越多公司開始這種經營模式,像英國公司「nutmeg」、中國的「理財魔方」,2014年產業開始有些起色了,「wealthfront」在網上公佈旗下管理資金達8億美金,2015年管理資產達15億,陸續到了2016年很多大公司發現原有的客戶被金融科技公司搶走了,於是這些大公司開始經營自己的自動化理財平台,像是「Charles Schwab」和「Vanguard」公司,原先這兩家公司的ETF產品已經賣得很好,因此將ETF的產品搬上自動化投資平台相對容易,而且也很成功, 富達也在2016年投入這個項目。

    2018自動化理財進入了2.0時代,維持四大基礎概念外各項服務越來越精細,提供的投資選擇也越來越多,也幾乎與「人」選擇出來的投資方案沒有太大的差異,甚至提供了投資組合自動再平衡的功能,當中最重要的是要讓客戶覺得使用自動化理財讓人安心,未來也能成為客戶不可或缺的理財工具 。2020自動化理財會如何發展沒有人能預測,剛剛我說了過去很多自動化理財成功的案例,但是未來會更容易嗎?我認爲不一定,因為我也看過一些大公司失敗的案例。不同的市場下會有不同的表現,接下來就來分享現在的市場狀況。

    為什麼大家要會陸續投入自動化理財的市場,投資的吸引力和成長契機在哪裡?我們可以從客戶資產的觀點來探討,擁有相對較少資產的人傾向於自己投資,這部分已經有相對應的機器理財供應商;頂端、高資產客戶則偏好傳統財富管理業者,將資產委託給專業人士規劃;而介在兩者中的就是現階段自動化理財的目標客群,當中有非常多的資源及機會,因為隨著經濟增長多數人的財富累積也遞增,同時這一代人對科技有高度的信任,也熟悉用數位的管道來打理生活的各方面,所以他們也會想要用這種數位方式來理財,因此大多數金融業者認為這區塊的客群還有很多的機會值得發展,可以透過更聰明、更豐富的網絡服務來符合這個區塊的客群需求。

    目前各國的科技金融使用狀況,以印度使用數位理財的比例最高,因為印度跳過了舊有資產轉型階段;日本使用數位理財的比例最低,但投資的資產比例卻最高,主要是因為人口老化因素加上儲蓄率非常高;德國和英國在這部分的發展也相對好;而亞洲整體而言,使用科技金融的比率就相對偏低,但在每個市場都有各自的契機,當地的法規環境、技術的成熟度還有投資人心態的成熟度都是影響的因素。

    要衡量自動化理財的規模其實不容易,因為不同的研究有不同分類和定義標準,據估計目前全球大概是1兆美元的資產管理總額,未來4年預計會成長3倍,使用者人數也會隨之成長,預估會從現在5千萬人成長到1億5千萬人,當中一半的資產會從舊有資產轉入,另一半則來自新投入的資金。

    各國目前自動化理財總資產金額前五大國家分別為美國,中國,英國,德國和加拿大,在美國表現最好的是市場龍頭「Vanguard」,約有1千1百億左右的管理資產總額,接著分別是「Charles Schwab」、「Betterment」和「wealthfront」,美國在這領域的發展非常直得學習,排名第二的中國也是非常有潛力,雖然說很多業者著眼於英國和德國的市場,但相較之下管理資產總額還是偏少,在歐洲相關業者其實面臨艱困的挑戰,就2016和2017年的數據來說,的確是有客戶和金流存在,但營運成本太高導致入不敷出,稅前收益呈現虧損,主要是因為取得客戶和維護的成本相當高,需要在行銷花費很多的支出,才能吸引到相對較小的客戶,因此要持續經營非常的困難。

    接著談談中國市場的現況,目前中國智能理財的發展有稍微放緩,有四個因素,最主要是因為法規環境的因素,再來中國投資人偏好短期交易的商品,因此自動化理財相對沒有吸引力,第三,在投資商品的部分也稍有侷限,像是在美國行之有年的ETF採用被動式低成本的操作方式非常的成熟,在中國卻沒有相關商品的歷史,第四,投資人對數據及市場預測的信任度並不高。

    台灣也有一些業者加入這個市場,且台灣獨特的人口結構可能也能帶來機會,但同時我也觀察到一些挑戰,像是ETF的檔數有限,此外,雖然法規有不斷更新及修訂,但還是有相關的限制,例如全權委託的金額就有一定的限制,當然在台灣還是有一定的商機,相信大家一定比我還了解這個市場。

    另外,為什麼有些業者可以成為市場巨頭,有些業者卻面臨歇業,業者究竟面臨哪些挑戰?首先,以產業面來分析,市場的競爭是越來愈激烈,像是香港、新加坡虛擬銀行的加入,就是想搶食這塊大餅,再來,削價競爭的價格戰對於市場來說也不是健康的訊號,所以在這市場最終能存活的業者真的很少;另外,「信任」也非常的重要,如何讓投資人把錢委託給百分百線上自動化服務的業者,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議題,另外法規的架構也是重要的議題,我們知道各國法規不盡相同,美國已經推動這項業務約十年左右,法規相對成熟,其他市場正在追趕當中,主管機關的信任也很重要,有些業者就算在美國,因為提供不實資料受到裁罰,可能不是蓄意而為,但由於提供產品的平台相當複雜,要透過線上跟投資人詳細說明清楚並不容易,因此容易受裁罰,還有些市場資料及產品的成熟度都有待改善。在美國和英國許多業者希望透過open banking獲取更多相關資料,甚至法令也明定金融業者必須釋出更多資料,希望利用這些資料讓整個產業架構更完整,也利業者提供全方位的理財服務。

    至於新加入的公司可能面臨哪些挑戰呢,第一,市場規模及服務模型,部分的市場已經被原有的業者佔據,現在才加入發展上相對困難;第二,取得客戶的成本相當高,第三,向上銷售,如何提升客戶階層、加深與客戶的關係?因為客戶的資產是會增長的;最後,品牌與信任感也相當重要,我們曾做過一些調查,主要是在美國調查投資大眾覺得比較相信誰提供的智能理財服務,所有受訪者中有35%表示,他們會比較相信傳統的投信投顧公司所推薦的機器人理財(像富達、高盛等),有22%的人說他會相信FinTech的投資公司,但有趣的是,受訪者提及的公司,其實都已經是行之有年,具有聲望的公司(Betterment、Nutmeg等公司),17%的受訪者表示只相信真人的理財顧問,11%相信Amazon這種科技巨擘,10%相信傳統銀行提供的自動化理財服務,4%的人相信新創公司所提供的服務,從這調查也可看出各個產業未來很可能會進行結盟與合作。

    接下來,我要跟大家分享另一個研究調查:受訪者認為機器人理財最大的風險是什麼?46%的人認為最大的風險會是演算法的錯誤,30%的人認為是會被投資建議誤導,12%的人認為是個人資料的外洩,這些擔憂都很合理,因此如果不是有聲望的品牌,客戶都會有所疑慮。同樣一個調查,以地區來比較,在美國受訪者較擔心的是怕被投資建議誤導,而在亞洲地區比較擔心技術及演算法的問題。

    那現有的大公司又有什麼樣的挑戰呢?首先是產品上市的時間,數位產品上市速度不一定跟公司大小成正比,有時候小公司的速度反而比較快,另外,本身傳統顧問服務已經發展得非常好,要讓傳統的客戶轉向自動化理財服務非常困難,還有,從公司的經營面考量,有時開發新業務反而會損傷舊有業務,產生競食效應,新業務吃了自己的舊業務,造成盈利虧損,這對公司是一大挑戰。我們來看看「Vanguard」先鋒的例子,2016年推出機器人理財服務,機器人理財服務僅佔費用結構的0.3%,相較傳統的理財服務(0.7%)不到一半,這對公司來說是短空長多,如果他們不介入這市場,別人也會介入,不如自己研發,因此先鋒開始了對自我破壞性的創新;另外,還有「Charles Schwab」的案例,2018年第一季智能投資管理總額當中35%來自新客戶,60%來自傳統客戶,因為這部分的投資人偏好長期持有的商品,不需要時常操作因此轉為智能理財,另外5%是覺得傳統的理財顧問費用太高,才改使用智能理財服務; 經過計算之後,我們看到其實競食效應並沒有預期的嚴重,業者還是能有獲利的空間。

    總結來說,自動化理財的資產管理需求是持續增長的,仍然有很大的商機,預期全球的資產管理人會繼續使用這種科技,但現階段不管大公司或小公司在這過程中都會遇到規模不夠大,尚未開始獲利的煎熬階段。

    最後跟大家分享五個成功的因素,第一,人與機器的配合才能打破不信任的隔閡,才能創造與客戶更近一步的連結,或許可以提供免費的機器人服務,但若需要專人服務就要額外付費,這也是一種模式,歐洲富達做過一項調查,有63%的投資人表示若機器人理財有搭配真人服務他們會更願意使用;第二點,不僅是要介面看起來很科技,而是要真有實力,像是「Betterment」和「wealthfront」的智能理財,已經能跟高收益現金帳戶抗衡,同時也能考量客戶的不同需求,創造服務的多元性;第三點,價格,有些平台收費的方式跟傳統模式非常不同,像是近期流行的串流服務,如Spotify、Netflix是加入會員收取會費,即可獲取各方資源,因此市場上定價的結構也跟以往有所不同;第四點,成本的問題,在市場狀況和法規允許的狀況下,大家都希望降低成本,但在保護客戶的利益和促進市場成長之間要有所平衡,在美國因為自動化服務平台的出現,讓某一客層的服務費用大幅下降,事實上交易平台若建構的好的話,整個交易過程不僅透明也利於稽核;第五點,B2B,若公司要獨自打造智能理財平台,採用B2C直接面對消費者是非常的困難,除非已經是很大的品牌可以冒險試試看,現在很多科技業者採用B2B的模式進入市場,他們打造和投資平台,再把平台賣給現有企業, 一起合作、提供支援或者是彼此員工交流,但是這種B2B的夥伴關係還有相關的產品,未來可能會扮演重要的角色,甚至可能是致勝的關鍵。

    未來機器人理財會是什麼樣貌?我個人認為現階段自動化理財對很多業者來說是一個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現在很多業者會對客戶做分類,預期哪一類的客戶會需要這項服務,但僅是為了滿足這類客戶需求,因此不會獨自打造,會選擇跟其他有經驗的業者合作或購買項目,來滿足客戶需求,並且強化各自品牌,一起邁向成功。而市場上參與者來來去去,最終存活的業者會有一些特色,像是穩健的品牌形象和富有彈性的成本模型,強調人與機器的合作,強化與客戶連結並掌握客戶財務狀況,同時著重在B2B的建立。有些公司做得非常成功,也不斷的顛覆傳統,我的確認為這個市場有潛在的契機,以上是我的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穫。

 
 
回首頁>>回上一頁>>
Copyright(C) 2013 SITCA,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