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寬鬆、資金行情,整理後可望再墊高!
富蘭克林華美高科技基金經理人 郭修伸

受到美國經濟表現大幅衰退與美國總統希望延後選舉日期影響,上週四(7/30)美股四大指數走勢漲跌互見,以費城半導體指數表現較佳,漲幅為1.96%,拖累台股週五(7/31)早盤開低走低,所幸台灣廠商財報消息仍佳,支撐大盤股價表現,上週五(7/31)台股加權指數收跌58.12點或0.46%,終場收12,664.8點(截至7/31收盤),成交量為新台幣2,078億元,以資訊、電子、生技、航運與觀光等類股相對抗震。
由於美國聯準會(Fed)於7月29日FOMC會議首日即宣布延長各類信貸工具機制,包含公司債購買工具在內都將至少實施至今年底,繼續扮演穩定市場機制運作、促進信貸流動的有力後盾。
美國聯準會(Fed)重申寬鬆政策決心,市場預期美國今年雖因疫情經濟成長陷入負成長,但2021年經濟仍有機會可望好轉,不過,在失業率恐仍偏高、通膨未達2%的情況下,與會官員評估現行極低利政策(0%~0.25%)或將延續至2022年底。
筆者認為,今年受新冠肺炎影響,上半年出現淡季不淡的拉單與補單效應,若疫情能順利改善,加上第三季電子新產品、智慧型手機等手持式裝置將大幅推出,其中特別受關注的蘋果新機供應鏈拉貨效應,也預估2020年第三季仍將有旺季需求,訂單延續效應。
此外,除了科技產業之外,也看好部分傳統產業需求,因疫情遞延至下半年,仍有機會復甦包括:內需、塑化、食品、餐飲、運動休閒等,搭配政府六月起逐步解封的防疫限制,有條件的放寬旅遊,加上三倍?、農遊?、藝FUN?、動滋?的方案陸續登場,有望刺激內需消費。
不過,美中貿易摩擦仍在,無論美國去中化,中國去美化,台灣在科技產業的供應鏈角色仍無法取代。預期半導體、晶片IC設計、醫療產業部分台商將受惠,另外,新興亞洲疫情仍較預期嚴重,面臨生產停滯,國際IDM廠商受到影響,考慮訂單轉至台灣生產,對台商將有助益。
由價值面觀察,目前台股本益比為19倍多,股價淨值比為1.9倍處於10年平均正2標準差,目前指數也在一萬二千點上,因低利率環境加上熱錢湧入,推升龍頭股或具利基產業型標的,少數防疫有成的個股將可受惠轉單效應,預估台灣經濟成長率(見圖)第二季落底,多家機構預測2020年整年將維持正1.20%以上增長,亦有助於投資信心。
不過,台股相對過去幾年確實已來到相對高點,筆者提醒應留意高檔波動風險,操作上宜小心審慎,也點出風險還包括:電子業庫存調整導致第三季旺季不旺及財報公布美元資產將有匯兌損失,也須留意財報公布消息影響。
目前市場對台股信心強勁,科技5G相關產業也具備支撐力道,看好如高速運算(HPC)、人工智慧(AI)、5G需求、自動化設備、電動汽車、生技製藥類題材,皆可能成為中長線的受惠族群,其他如新趨勢行業包括:網路購物、快遞宅配、線上軟體、影音傳輸及雲端儲存等次產業,亦有機會表現,建議持續布局,或利用台股基金定期定額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