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轉骨短期陣痛 把握低檔進場時機
野村優質基金經理人 陳茹婷

上週是台股虎年開盤的首週,過年期間受到聯準會升息甚至提前縮表的消息影響,投資人降低風險偏好,美股呈現劇烈震盪走勢,連帶影響台股開市的表現,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在萬八附近震盪,單週指數上揚636.54點,收在 18310.94 點。由於聯準會3月份升息在即,短期內投資氣氛將較為觀望,大盤持續震盪整理,但長期經濟成長趨勢確立,企業獲利預期仍有微幅上調空間,加上通膨可望在第一季到達高原期,對於今年台股表現並不悲觀,長期展望則更樂觀看待,投資策略為低點進場,並選擇長期成長趨勢明確的族群如半導體、5G、ABF載板、AI、雲端運算、電動車,以及自行車等。
今年投資台股的主要觀察指標有兩點,第一點是通膨以及聯準會的貨幣政策走向,其次則是企業獲利成長率的變化趨勢。上週四美國公布1月CPI數據,年增率高達7.5%,較12月數值更高,也讓市場更加肯定聯準會將於3月份FOMC會議後升息,使得股市再度拉回整理。的確,目前通膨居高不下,使得聯準會態度趨於強硬,可以說是喊「鷹」有理,不過,從全球供應鏈最近數月的運作面研判,本波通膨高原期落在去年11月至今年3月間的機率頗高,以通膨結構來看,未來物價難以續創新高,且到了今年下半年,通膨也可望因去年基期較高的關係而趨緩,屆時聯準會亦可能會視情況而有微調其貨幣政策的可能,所以投資人無須過度擔憂聯準會的鷹派言論。
長期來看,全球景氣正從Covid-19衰退後的復甦期逐漸進入成長期,一般景氣循環可持續4~6年,甚至有機會見到8~10年,2021年是疫後景氣復甦元年,2022年成長力道雖不像2021年那麼強勁,但成長趨勢並未改變,只是復甦期與成長期之間常伴隨著貨幣政策轉折,成為衝擊金融市場的轉骨年。轉骨的目的是為了成長,但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讓投資人感到痛苦的震盪,根據歷史經驗,當美國貨幣政策由極度寬鬆轉向正常化的過程中,若GDP仍保有2~4%(略優於長期均值)的水準,則加權股價指數的震幅通常落在正負10%以內,對於習慣過去兩年動輒三至五成漲幅的投資人而言,今年台股的漲幅或許並不出色,但只要調整心態,秉持不追高、逢低布局的原則,仍能在其中找到具潛力的投資標的。
至於企業獲利成長,今年亦出現獲利預期持續上調的情況,整體企業獲利成長率從去年底預估的微幅衰退逐步上調至目前的個位數成長,未來仍有進一步上修的空間。惟須留意的是,相較於去年各產業獲利均有不錯的成長,今年不同產業的獲利表現將有較大的差異,伴隨著寬鬆資金潮逐步退場,資金將向獲利成長趨勢較明確的族群靠攏,因此,今年個別產業與企業的股價表現也會從去年的百花齊放轉為強弱分明。面對長期趨勢向上但短線震盪起伏的投資環境,最好的策略就是挑選長期成長趨勢股,逢低進場並且長期持有。建議投資人可以考慮的族群包括:半導體上游、高速運算(HPC)、ABF載板、綠能、電動車以及自行車等,這些均為長期成長趨勢明確且獲利預期仍可能上調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