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動盪下的經濟啟示

Picture1

全世界正面臨加溫的貿易動盪和不確定性,包括中美貿易爭端、英國脫歐、日韓緊張局勢以及美歐貿易衝突已如箭在弦,當處在世界貿易演變的關鍵時刻,投資者應如何進一步解讀背後的經濟啟示??豐集團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經濟活動指標Nowcast顯示,目前的全球經濟成長率與上一次2016年爆發經濟衰退恐慌時的水平相近,儘管幅度不同,但全球各主要市場均呈現放緩趨勢。

與2016年相比,目前全球經濟處於景氣週期較接近高峰的階段,即失業率較低而通膨較高,以上兩者均顯示閒置產能較少。但政府債務及債券殖利率較低,標誌著一旦經濟回落,政府亦有能力放寬財政狀況。然而,由於貿易不確定性仍在加劇,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風險仍偏向下行。

從以往歷史經驗來看,經濟規模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增速下降是一個必然現象。而此次的經濟下行態勢,除了長期的結構性因素以外,需求乏力所導致的週期因素亦是關鍵。Nowcast數據也顯示全球工業及貿易產業活動急速回落至較低的水平。工業表現疲弱可歸咎於兩個原因:首先,此為結構性下跌,因為全球消費的較大比重落於服務產業。其次,工業現正受到週期性的不利因素影響,對供應鏈及投資商品(例如機械及設備)的需求造成衝擊。

同時,全球經濟下滑導致的外需不足和中美貿易摩擦的階段性升級導致出口乏力,今年前8個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僅增長0.4%,遠低於去年同期水平。另一方面,有別於製造業的低迷,全球服務業依然保持韌性,這是因為服務產業在性質上較為穩定,受到企業投資週期及全球貿易紛爭影響的程度較低,亦較依賴當地經濟,因此對貨幣政策及財政狀況較為敏感,而貨幣政策及財政狀況在今年於多個經濟體內皆受到支持。

整體而言,從Nowcast數據顯示,歐元區的跌幅最大,美國的經濟活動數據表現相對穩健。從上述分析解釋了美國與歐元區的表現為何有所區別:ewdv 前者以當地消費為主,是相對封閉的經濟體,而後者則擁有龐大的出口業及工業基礎。

事實上,美國因素亦牽動著全球經濟,自今年7月份起,美國現時的商業周期已成為史上最長的擴張周期,超過1991年至2001年長達120個月的上升周期。在9月份的會議上,美國聯準會決定將美國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1.75%-2%的區間,降息幅度大致符合投資者和經濟學家預期。然而,聯準會仍擔憂長期通膨增添下行壓力,因此表明願意在有必要時放寬政策支持美國經濟成長。

進一步分析聯準會決定降息的主要原因,就在於面對全球經濟增長疲弱及貿易政策的發展尚未明朗,需要就「持續性風險作出保險措施」。換言之,雖然美國整體經濟增長繼續穩步前進,但聯準會表示出口及投資表現「轉弱」造成較大的隱憂,此歸因於海外經濟增長放緩及貿易政策不明朗因素的影響。

聯準會本次的政策行動是十年來首次降息,由於美國失業率正處於逾50年來的低點,美股在7月份更曾創下新高,因此降息被市場視為聯準會避免經濟走向衰退的一次「防禦性」舉動。如果「防禦性」的降息行動能成功穩住經濟,相信能同時穩住不同資產的表現,但美國與他國貿易關係反覆不定,需要投資者更專注於分散風險。

儘管美中兩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已有所抬頭,但在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亞太和歐洲地區,貿易自由化卻在大規模地快速推進。貿易自由化可以透過更多樣化的產品和進入更多樣化的市場,增強應對此類外部衝擊的韌性。此外,新的貿易形式正在出現(例如數位貿易),使得跨境貨物和服務貿易變得更加容易。因此,我們有理由對全球經濟活動保持謹慎樂觀。

值得留意的是,目前全球地緣政治事件仍然主導市場氣氛,預期市場短期內的波幅仍然會較大。現階段的景氣週期處於弱勢,經濟展望存在不確定因素,或許會令投資者考慮減少配置風險性資產。但其實波幅亦能製造機會,由於各國央行正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以支持經濟,使得避險性資產(尤其是公債)於近期上漲,股票定價因而較債券具吸引力。因此,我們維持資產組合傾向承擔風險,全球股票佔偏高比重。

此外,我們仍然對於成熟市場公債持偏低比重的立場,但若聯準會對經濟前景的分析正確,則市場利率預期有空間向上。整體而言,鑒於工業週期疲弱,不明朗的貿易因素仍可引發全球經濟增長下滑風險,加重金融以及經濟的不平衡狀況,放緩則很可能會演變為衰退,因此我們短期內在策略上仍採取較審慎的態度。投資者必須有能力分散風險,應對特殊風險以及政策與政局的影響,對於市場的信心將是下一個關鍵且可行的驗證點。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