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看法
合庫全球高股息/AI電動車/全球新興市場 基金經理人 張仲平

2019年全球股市可用洗三溫暖來形容,幾個總體經濟事件主軸圍繞在中美貿易談判,及其衍伸的科技戰(封殺華為),與FED年中轉為鴿派立場且由升息轉為降息,帶動全球主要央行聯手寬鬆等;區域性影響因素則為英國脫歐公投已過三年依舊歹戲拖棚,年中突發的香港反送中事件愈演愈烈,以及中東情勢等。
全球性兩大議題:
美中貿易談判影響:十月份中美會談達成口頭上的第一階段協議,然尚無書面承諾文件。最新一輪中美會談將會針對智慧財產權,貨幣與外匯金融服務進行協議,中國在農業議題上取消對美關稅,並將向美國購買400-500億美元農產品,然過往美國對中國新課徵的關稅以及美國對華為限制尚未解除,變數仍存,且既已課徵的關稅尚未解除,須留意其負面影響持續。
聯準會擴增資產負債表: FED宣布到明年年初要擴表每個月600億美元,儘管聯準會表示這個金額不大,只是因為實際需要而推出,然對照過往經驗,聯準會只要一個月擴表300億美元就足以因應貨幣需求的增加,因此推測聯準會意圖透過買債增加貨幣供給,避免年底的流動性問題。
區域性議題:
英國脫歐議題:近期似乎朝軟脫歐方向發展,但歐盟與英國之間仍存在歧見,仍在愛爾蘭的硬疆界問題。若英國想打破僵局避免無協議脫歐,必須近日內與歐盟達成協議並在十月中歐盟峰會上通過,再由英國國會批准達成正式脫歐協議。在時間上來說相當緊迫,也是第四季影響全球金融市場變數之一。
香港反送中事件影響香港亞洲金融中心地位: 10/4在香港政府推出「禁蒙面法」後,港股雖一度急跌,但隨後在香港政府釋疑該法與戒嚴無關後,港股立即彈升。
然反送中活動已進行四個多月,影響香港本身經濟諸如消費、地產、旅遊等行業,港股評價仍在低點徘徊,重要的是資金外移效應,將影響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截至 10/17日,全球股市在2019年經歷上述事件的上沖下洗,依然繳出雙位數報酬,MSCI 全球指數2019年累計報酬為15.6%,成熟市場代表美國S&P500指數累計報酬為 19.6%,新興市場指數則在佔比極大的港股及韓股表現不佳下報酬為 6.5%,顯見今年市場仍偏好經濟成長相對明確的美股上。
對照歷史經驗,美股在總統大選前一年上漲機率極高,回溯至1950年為止,標準普爾500指數在期中選舉之後的12個月內平均上漲15.3%。更重要的是,當代從來沒有看過經濟在美國總統任期的第三年開始衰退的先例,此結果可能與財政支出相關,因為財政支出通常在四年總統大選循環的中期表現最為強勢。以美股今年表現來看已然達標,全球在第四季發生股災的機率並不大,但目前股市位階已高,在上述諸多變數下,仍宜提防拉回修正。
儘管全球經濟仍受到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我們對於全球股市的基本面展望審慎保守,預期全球經濟增長將趨於緩慢。根據九月份 OECD 最新發布的景氣預測報告指出,OECD下修2019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下修至2.9%(本年5月預測值為3.2%),低於2018年之3.6%,為金融危機以來最低。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升高,主要受到美中貿易衝突及政治緊張情勢影響,面臨下行風險;工業部門尤其受到貿易爭端衝擊。OECD另下修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至3%。此外,OECD亦下修2019年歐元區及德國經濟成長預測至1.1%及0.5%,美國及中國2019年經濟成長預測至2.4%及6.1%,另美中相互課徵懲罰性關稅為全球經濟成長帶來0.3%至0.4%之負面影響。脫歐為英國帶來風險,無協議脫歐恐將使英國經濟在2020年發生衰退,進而衝擊全歐洲之經濟成長。
全球政經不確定因素仍多且成長趨緩,以及全球股市今年以來已大幅上漲,建議投資人近期以分批低階且長線投資思考為宜,積極者可逢低布局估值仍低的新興市場,保守者可逢高調節轉進高配息、低基期的高股息類股及定時定額投資 AI以及電動車類型等長線趨勢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