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庫全球高股息/AI電動車/全球新興市場
基金經理人 張仲平

新冠疫情於1 月在中國開始爆發,出乎意料的是原先全球都認為僅為中國的疫情,但在其他亞洲國家陸續出現病例確診後,歐美國家仍輕忽此次疫情嚴重性,認為仍侷限在亞洲地區,直至二月下旬疫情迅速傳至歐洲及美國,短短兩三個月已遍及全球,確診人數接近200萬人,實為全球大流行之傳染病。目前對疫情觀察可以從起始的中國作為指標,在透過封城、限制居民行動等強硬手段後,目前逐步進入復工階段,而歐美目前多數仍處封城階段,也有機會複製中國模式逐步復工恢復正常經濟活動。
各研調機構近期紛紛下修全球經濟展望。IMF公布《2020年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總量將萎縮3%。根據該機構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幅度將是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相較金融危機造成2009年全球經濟總量萎縮0.7%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IMF的測算,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損失將達到9兆美元,規模相當於日本加德國的經濟總量,而日本和德國分別是全球第三和第四大經濟體。經濟學人智庫年初預計2020年全球實際GDP增長乏力,為2.3%,但疫情改變世界所有經濟活動,目前則預期今年全球經濟總量將萎縮2.5%。
全球股市在2020年第一季就遭遇黑天鵝,百年難得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由亞洲擴散至歐美導致三月份全球股市重挫,此次下跌速度之快甚至超過2008年金融海嘯,然在各國政府及央行紛紛展開救市措施下,儘管疫情仍未緩和,但在三月下旬迄今都出現相當幅度的反彈,美股反彈迄今甚至已收復此次疫情影響下跌幅度的一半。可謂之半個 V型反轉,然反彈行情走勢能否持續仍待觀察。
面臨第二季,全球股市主要觀察重點如下:
一、各國疫情控制與復工情況
目前預測多數國家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將在第二季度達到高峰,並在今年下半年逐步減緩消退,則企業關門及其他如封城等防疫措施將逐漸解除。歐美復工最快可能在五月,觀察指標不論是消極的新增確診人數持續下滑及積極的疫情能控制(不論針對已確診者的特效藥或疫苗研發進展有所突破),則因為疫情遞延的各項經濟活動與產業需求可望快速湧現。但此為目前的”最佳假設情境”,仍不排除疫情可能蔓延至第三季或是更久,則對各國政府財政負擔更為嚴峻,企業破產風險將明顯增加,失業數字持續上升將不利全球股票市場走勢。
二、各國政府救市措施
受美聯準會推出規模達2.3兆美元的救助計畫,提供中小企業多達6,000億美元為期四年的貸款、向地方州和市政當局提供高達5,000億美元的貸款,為減輕其現金流壓力,川普表示美國經濟可能在5月重啟加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俄羅斯同意減產五分之一以上等激勵,無視請領失業救濟金人數攀高利空,美股持續彈升,也帶領各國股市紛紛反攻。各國政府為了醫療防疫與經濟紓困,紛紛推出種種企業救急及民間紓困政策。各種救市措施不脫貨幣(如降息、QE),財政(如減稅、擴大基礎建設),產業及勞工政策。我們相信這些做法對肺炎疫情造成的經濟停滯或有助益,但救市措施乃是治標,疫情的實際控制實為治本之道。
三、油價走勢
三月份沙俄等產油國減產協議談判破裂,加以新冠肺炎影響終端用油需求,油價跳水,單日跌幅接近30%,幅度達到1991年海灣戰爭之最。油價雪崩的原因是,新冠病毒疫情打擊全球石油需求,而導火線則是三月初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俄羅斯的減產協議破裂,雙方均不再受限產協議約束。影響首當其衝為能源產業,以及以石油出口國股市如俄羅斯、墨西哥等。新興市場地區多為大宗商品資源開採和加工國家,對能源貿易依賴度高,且整體槓桿相較成熟國家偏高,絕大多數國家存在財政赤字且部分國家經常賬戶赤字嚴重,因此股市和匯率更容易受到資本流動和外部環境的沖擊。
自三月中下旬暴跌之後展開反彈迄今,歐美也逐漸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下降,但並不意味此波遭疫情影響的全球總經結構已幡然好轉。面對未來新冠肺炎影響全球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接下來的第一季財報及總經數字是觀察重點。預計第二季全球股市震盪仍大,大漲大跌似為近期股市之常態。2020年也是美國大選年,對照歷史經驗,美股在總統大選當年度上半年多有上漲表現,第三季則面臨年底大選將屆不確定性增加而平均報酬為負,然今年初即面臨新冠肺炎蔓延攪局,使股市走勢更難預測。面對市場波動加劇,建議投資人近期以分批低階且長線投資思考為宜,積極者可逢低布局估值仍低,成長力道將較歐美股市強的新興市場,保守者可低接價位修正後的高股息類股及定時定額投資 AI/電動車及互聯網類型等長線趨勢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