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力推綠色新政,綠金投資時代來臨
滙豐中華投信董事長 李選進

隨著3月下旬美國聯準會將最新利率的目標範圍維持在0.00-0.25%近乎零利率水準,並維持購債計畫,且預期2023年前都不會升息,顯示看好經濟前景外。拜登政府亦考慮繼早前推出的1.9兆美元疫情紓困案後,更計畫研擬3兆美元經濟方案,旨在加快復甦腳步、減少碳排放和改善經濟不平等情況,同時包括增加基建及因應氣候變化項目。其中與綠色投資相關投入約為4,000億美元,預料將推動相關產業蓬勃發展,更帶動ESG相關投資題材能見度大增,激勵全球ESG投資浪潮持續湧現。
資金驅動 綠色產業鏈快速發展
正視氣候變化可以說是世界潮流,各國政府在制定不同政策時,愈來愈重視氣候變化的元素,將減碳、減排、減廢的要求納入法規當中。全球氣候專家預計,如果不减少溫室氣體排放,氣溫將持續上升,地球上部分地區將不再適宜居住,洪水、颱風、乾旱等嚴重自然災害也將更頻繁地出現。為推動疫後重建更更具有韌性的經濟模式,一場前所未見的綠色革命正在迅速形成。各主要經濟體如日本、中國、加拿大、南韓等相繼公佈了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時間表。
更值得注意的是,各國政府與企業之間就綠色科技創新的競爭已呈現白熱化,爭相在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環保科技等綠色產業擴大市場佔有率,這意味著投放在綠色科技和可持續發展的資金將會大幅增加;舉例來說,日本政府已宣布計劃創設一個規模2兆日圓的綠色基金,用於支援民營企業對綠色技術的投資。南韓政府也正式啟動數位和綠色經濟發展計劃,在2025年之前將挹注160兆韓元在智慧綠色城市與可再生能源建築物等新興產業。
有效的綠色投資策略是獲利關鍵
而在投資世界中,投資人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該如何轉向低碳投資。例如,低碳投資組合該涵蓋甚麽資産,又如何在投資過程中更著重氣候變化因素?有關低碳投資組合的構建,主要分為兩大理論。首先是「碳約束」策略,這種投資策略並不會放棄能源及運輸等重要產業的投資。然而,投資人可根據碳排放的評級縮小選擇範圍,並將重點投放在再生能源、綠色科技及其他氣候轉型的企業。
另一策略屬較為積極的「碳剔除」或「去碳撤資」策略,即將特定的企業或産業排除在投資組合之外,例如排除所有生產煤炭、石油或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企業。這種作法能夠向高碳排放的企業發出強烈訊息,降低其擴展業務的潛在可能。無論採取哪種策略,基金經理人都需要找到可靠的方式來物色及評估低碳排放企業。其中一個準則是根據各個企業的碳密度(企業每百萬美元收益所排放的碳量)數據,為個別基金挑選投資標的。同樣地,資產所有者、貸款機構和承銷商同樣需要考慮氣候風險的影響,以便作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