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貿易戰烽下的投資機會
富蘭克林華美第一富基金經理人 周書玄

中美貿易談判再掀波瀾,加上五月報稅季及第一季財報公佈等因素,過去一個月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大盤指數在資金動能不濟下,頻創今年新低,籌碼面、技術面亦轉為空方型態,所幸日線KD值已呈現多頭背離,上周五在美股四大指數反彈激勵下,大盤指數大漲百餘,一舉收復年線,唯在貿易戰曙光未露、不確定因素未消除前,暫以反彈視之,後續觀察重點仍在外資動向、美元走勢及G20會議結果。
操作上,雖然大盤已下修至年線附近,但也是長線資金擇優進場的時點,建議逢低留意高殖利率及轉單效應族群,短線先觀察指數能收復年線後是否能持續守穩,中線則待指數是否收復季線,做為判斷市場是否轉多的訊號。
貿易戰攻略1:分散布局內需、轉單概念股,短線避風頭
回顧台股五月以來雖已修正逾4%,但在亞股中表現仍相對持穩,並由傳產族群扮演避風港的角色,目前已有不少資金流向較不受關稅議題影響的族群,如搬遷出口美國產線回台、反映電動自行車業績成長的自行車廠;生產基地在東南亞、中美貿易糾紛將加速訂單轉移的紡織、製鞋、運動休閒族群及以台灣內需市場為主的百貨、食品股,用以避開貿易戰衝擊。尤其越南概念股除轉單效應外,更受惠區域內市場成長,包括汽機車零組件、鞋材、電池、甚至生醫等領域都不錯的潛力標的,可持續關注,若加上匯兌利益,可望提供第二季財報想像空間。
貿易戰攻略2:兩強相爭,台廠得利?低接優質科技股
此波貿易戰從加徵關稅到華為禁令,消息面進展極為快速,集中在電子股的資金猝不及防。對於華為而言,過去一段時間為因應美方制裁可能性,積極拉貨建立庫存安全期,但現階段承受美方壓力,軟硬體均面臨限制,如Google停止合作將對外銷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市場對下半年後的拉貨出現疑問,修正力道大幅反映於5G、華為供應鏈。
雖然中美貿易問題終將解決,但從長遠發展來看,貿易摩擦多少仍會影響全球經濟活動放緩並導致中、美兩國供應鏈重建。我們認為台商在美國商品供應鏈多半是供應鏈主力廠商,美國產品進口未來若要擺脫中國製造、避免課稅問題,台商多地區布局的策略與彈性將可提供客戶很好的服務,中國產品則在精密零組件與晶片製造需依賴台灣,這部分台商也可受惠。預期中美貿易談判後,中國也會開放內地市場與減少補貼,將有助台商機會增加及與中國競爭壓力減緩。
科技股過去一段時間的回檔反映基本面不確定性,市場大幅偏好轉單、遷廠或內需題材,不少傳產股價遂獲推升,甚至在資金追捧下有創新高表現,不過須留意個股評價面是否反映過度,以及盤勢回穩後市場將重拾對科技股中長線成長力的偏好,現階段不少具基本面優勢的個股遭錯殺,可待貿易戰明朗化後擇優增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