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淨零轉型分歧 風險衝擊成熟市場與新興市場

Picture2

各國雖於甫落幕之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做出承諾,但越來越多跡象顯示,各國仍持續在自身國家利益與全球共同目標之間尋求平衡,以致邁向淨零碳排的路徑似乎出現分歧,產生無序轉型的潛在風險。

根據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limate Action Tracker, CAT)數據,當前各國政策將使全球升溫2.7度,預估落在2至3.6度範圍。在COP26做出各項承諾之後,即便全面實施各方所宣布之國家自定預期貢獻減碳目標及淨零碳排目標等,全球升溫幅度預估將控制在1.8度,範圍在1.5至2.4度之間。

升溫範圍之大,反映高度不確定性

由於升溫預估隱含極大不確定性,對總體經濟影響範圍也異常廣泛。根據各國央行與監管機構所開發的綠色金融體系網路(NGFS)情境架構,預期全球很可能出現各國政策分歧的無序轉型。以實體風險和轉型風險帶來的損失而言,全球GDP可能會顯著低於之前趨勢,且這些損失在未來二十年將最為顯著,並衝擊所有已開發國家,而非只影響新興經濟體。

實現淨零需要全新融資決策

COP26使各界體認到,在各國與國際層級必須制定一致的激勵措施,以帶動公私部門資金流動。然而,疫情使公共財政承受莫大壓力,政府必須做出截然不同且艱難的政策,才能有所助益。除了活化碳權市場外,碳稅和其他緩解措施也可望帶來可觀收入,如能有效利用,甚至可以支持公平轉型。

這類政策可能存在政治敏感性,尤其若在中期導致GDP暫時下滑與通膨壓力,將可能促使各國轉型更為分歧;然而長遠來看,有能力進行徹底改革的國家應更能看到顯著成效。

碳交易市場發展帶動通膨持續升溫

碳定價仍是推動二氧化碳大幅減排以實現淨零碳排的主要機制。根據NGFS,若以2010年美元為計價基礎,全球碳價於2030年將達每噸200美元,2050年達近700美元,亦即必須上漲數倍才有機會將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若是無序轉型,則需更高的碳價或加速漲價。惟無論採取哪種方式,都可能導致轉型期間通膨維持更久且波動性更大。

成熟市場與新興市場共同承擔

COP26也突顯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之間的巨大差異,從經濟發展週期所在階段、面對氣候變遷的脆弱程度、到調適成本等各方面。預期美中合作有助大幅推進實現全球淨零碳排的目標,但COP27將需要成熟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展開更具體的協調與責任分攤。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