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 週年特刊
投信投顧產業的
起步
1982
年行政院核定「引進僑外資投資證券計劃」第一階段間接投資政策,成為本國證券
投資信託事業(以下或簡稱投信事業或投信公司)的緣起。當時政府主要是為了引進僑外資投
資證券市場,改善我國證券市場結構及提高證券事業服務品質,於是計劃扶植本國投信產業。
1983
年
5
月
11
日總統公布修正的「證券交易法」中增訂投信事業準用相關條文及對於
證券投資信託基金(以下簡稱投信基金)之管理,財政部並據此訂定發布「證券投資信託事業
管理規則」,規範證券投資信託事業財務、業務、事業及人員之管理。催生了國內第一家投信
公司「國際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於
1983
年
8
月
9
日成立。
之後,主管機關陸續核准光華(
1985/11/24
)、建弘(
1986/1/5
)及中華(
1987/4/14
)三
家投信公司設立,這四家投信公司即是目前所稱的「第一代投信」或是「老投信」。
受限當時「證券投資信託事業管理規則」第
5
條規定,「證管會得視國內經濟、金融情
形、證券投資信託及證券市場之情況,限制證券投資信託事業的設立」,因此從
1983
年到
1991
年間,除了四家老投信,並沒有新的投信業者成立。
而隨法令逐步引導老四家投信發展成熟,國內投信投顧相關法制規範也陸續在此時期誕
生。其中
1983
年
8
月
10
日訂定發布「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管理辦法」,為投信基金之募集、發
行、買賣與保管作業之相關規範。隨後,
1983
年
10
月,國際投信在倫敦發行「國際
ROC
台
灣基金」,是國內投信第一支推出的共同基金,也是國內第一檔國外募集投資國內的股票型基
金。
投信基金起初是以發行受益憑證的方式,募集僑外資金成立,並由國內投信事業運用投資
於國內證券市場。因此四家老投信所發行的第一檔共同基金,都是屬於「海外」基金。也就是
說,基金募集對象為海外人士或華僑,投資標的則是台灣證券市場上的上市公司股票。
至於第一檔國內募集投資國內的股票型基金則為
1986
年
1
月
4
日由國際投信公司募集發
行之國際第一基金;
1988
年
1
月
20
日光華投信公司募集發行之光華鴻運基金,則為國內第
一檔封閉型基金;
1989
年
12
月
20
日中華投信公司募集發行之中華安富基金,為國內第一檔
平衡型基金;
1991
年
12
月
16
日光華投信公司募集發行之光華鴻揚基金,為國內第一檔債券
型基金。根據統計,至
1992
年底,四家投信公司基金規模約為新台幣
740
億元。
|
一
|
投信投顧產業發展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