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 週年特刊
政策鬆綁,海外基金大幅成長
1987
年,證管會訂定投信公司募集境內基金投資外國有價證券之種類及範圍之後,投
信基金開始可以投資海外。只是開放初期,受限於海外投資人才不足及相關法規限制,發
行的海外基金數量極少,在
1987
至
1995
年之間,投信公司所發行的海外基金數量不到
10
檔,規模最低降到新台幣
7
億元,但同時期投信發行投資國內基金數量已將近
80
檔,規模
達到新台幣
2,000
億元以上。
直到
1996
年,證管會明訂除大陸地區外,其他外國證券集中交易市場及美國店頭市場
交易之股票或債券,以及評等為A級以上由國家或機構所保證或發行之債券,皆得投資之
後,投信海外基金業務自此逐漸活絡。然在
1996
至
2003
年,投信產業快速發展期(基金
從
125
檔增加至
417
檔;基金規模自新台幣
4,749
億元,暴增至
2
兆
6,668
億元),投信發
行基金仍然以投資國內有價證券為主。
由於基金市場逐漸蓬勃,為了避免國內資金大量流出,央行在
2001
年及
2002
年宣布
限制投信募集跨國投資基金的總額度,分別為新台幣
600
億元及新台幣
1,000
億元,因此
截至
2002
年底,投信基金的跨國投資規模僅為新台幣
775
億元。直到
2003
年
7
月央行才
同意放寬投信募集跨國投資基金的總額度限制,改為隨到隨審,投信業者在國內募集投資外
國有價證券的基金時,可以透過證期會逐案向央行申請,不必再受到總額度的限制。對於基
金投資外國有價證券之資金匯出部分,央行也放寬投信公司辦理換匯或換匯換率(
CCS
)
交易的相關規定,可按不低於金額
50%
比例辦理。
由於資金運用獲得鬆綁,投信跨國投資基金在
2003
年開始大幅成長,跨國投資規模自
2003
年初的新台幣
775
億,成長至
2007
年的新台幣
6,948
億元,成長幅度近
9
倍。
2011
年全球股市情勢艱險,包括日本強震、中東茉莉花革命、歐債危機、信評機構調降美國債信
評及二次衰退疑慮等,皆對投資市場產生負面衝擊,投信的跨國投資規模也受到波及而縮
減。近年來隨著全球景氣逐漸復甦,海外投資再度興起,截至
2013
年底,投信的跨國投資
規模成長至新台幣
7,665
億元,並佔整體投信基金規模之近
4
成,來到歷史新高。
境內基金產品日趨豐富及多元化
台灣的基金市場在
2002
年以前,僅有股票、債券及平衡型基金三種類型。其中,股票
型基金的發行始於
1983
年,原為共同基金的主流型態;
1989
年開始出現平衡型基金,但
規模甚低。至於債券型基金則興起於
1990
年代,原來是作為股市基金的暫泊點,但因具有
開放式基金結構、高度變現性、免稅及優於定存的收益率等誘因,故在
1997
年亞洲金融危
機之後,成為重要的短期理財工具,規模也逐漸攀升。